刘莉萍作品:读书与烧书

题目:读书与烧书 文稿来源:蝶语兰心

刘莉萍作品:读书与烧书

多日前,几人相聚,听得我系育红中学员工,不由慨叹:“纳了闷了,育红新校区位于秦代遗址公园东邻,一边是读书的,一边是焚书台烧书的。这到底是叫读书呢,还是叫烧书呢?”一时桌旁众说纷纭。我并未参与激烈的谈论,独自沉思:读书?烧书?

以后几天,这个问题萦绕于脑,挥之不去,竟有了浅陋的认识:要读书,亦要烧书。

书,定要读。不管什么身份,从事什么职业,年龄多大,在什么场合。古人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话虽有点片面,但读书是划分人与兽的界限,也是区分文明人与野蛮人的标准。读现代的书,就是与同时代的人作精神上的沟通交谈;读古人的书,可以承受古圣先贤的精神遗产。

刘莉萍作品:读书与烧书

读书,亦可让我们拥有快乐,长见识。俗话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就是这个理。传说,鬼谷子一生只下过一次山,居于深山研读经典。一辈子只收了四个徒弟:庞涓、孙膑、苏秦、张仪。试问,那个徒弟不在中国历史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多读书,还可以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寂静角落,沉下心来,思考人生,让浮躁的心灵归于纯净。

读书还有助于拓宽知识面,使我们更容易融入社会。因为,读书是社会流动性的一个渠道。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这样评论读书:“最有益的消遣方式是读书,千千万万的人都能从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找到精神慰藉。”

要读书名言警句,人人如数家珍。腹有诗书气自华;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有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刘向认为“书犹药,可医愚也”;就连一向不太人云亦云的鲁迅先生也说,“倘若还可以生存,我还要读书”。所以,人要读书,有这么多中外名家大师正言,我也就不聒噪了。

刘莉萍作品:读书与烧书

还是谈谈为什么要烧书吧!

烧书,焚书,自然先拉扯到秦始皇。史料记载,由于当时百家争鸣,严重地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公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进言,说愚儒“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当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六国史书和私藏于民间的《诗》《书》,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

对于秦始皇焚书,民间自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秦始皇焚书是情理之中,始皇陛下建立了自开天辟地以来第一个统一的国家,一小撮前六国和前秦的方士、儒生、贵族文人,他们极度仇视新生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对伟大的始皇帝灭六国、消除战乱一统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丰功伟绩视而不见,却总是躲在阴暗角落里妄议朝政,试图走复辟倒退的反社会、反人民的罪恶之路。秦始皇听取丞相李斯建议,从而焚烧了那些散布邪说邪教的书籍。

也有人说,焚书坑儒事件是秦始皇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对于不同政见的士人的残酷镇压。焚书坑儒是秦始皇镇压政治上的反对派之举,这些人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多向往西周的制度,反对现行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废除所谓的邪说异己,从统治者角度看无可非议。但秦始皇的镇压是野蛮的、残酷的,不问情节如何,一概焚烧,一概诛杀,这是一种暴行。对于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极严重的摧残。

历史毕竟是历史,谁也无法统一口径,盖棺论定。我也不想对古人古事多费口舌,倒想说说今天为啥还要烧书(焚书)的理。

刘莉萍作品:读书与烧书

如今图书市场,鱼目混杂,良莠不齐。虽然不乏经典书籍陶冶人、熏陶人、激励人、感染人、启迪人,不乏优秀作品呈现风俗人情、社会百相、文化艺术,不乏高雅文字怡人心情、抛却尘诉、物我相忘。但是,也有相当一大批非正式出版物,用色情、暴力、恐怖蛊惑人心,消磨时光,尤其是腐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对于后者这些书,当烧!烧得干干净净。要读书,当选择前者那些善书,远离内容不健康书籍。不能囫囵吞枣,心眼被蒙蔽,是书都废寝忘食地读。

读善书,读经典,可以与时俱进。说到与时俱进,都会翘起大拇指点赞。可有些“与时俱进”却让人啼笑皆非。为人师,常遇见很多“聪明”的学生。他们开学伊始,就会把不用的书搬回家束之高阁,尘蒙虫蛀已经没有多大关系。我想说,与其把那些书搁置家里占地方,还不如烧了。书,被遗弃在不为人注意的角落,不能发挥其作用,何谓之书?既然不能称其为书,放一把火,烧,烧得痛快淋漓!需要说明的是,被学生视为无用的书,并非真的无用,而是没有得到重视,显得多余或者无用。那些书,读之,对学生大有裨益。可以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可以陶冶情操,自信从容;可以修身养性,温文尔雅;多读可以文采飞扬,富有灵感。

不只是学生把有益之书束之高阁,其实,很多成年人也是如此。常有一些人,书房或者办公室里整整齐齐摆放着各类书籍。如果这些书能一一阅读也罢,其实大多都是摆设。用文化、文学这些精神财富装饰门面,用书籍报刊装扮身价。委实有点委屈了那些高贵的营养品。这些书,存者,可已经死了,跟烧了又有何区别?

一句戏语说学生:你读书不理解不牢记,上课不好好听讲,等于把知识又还给课本了。其实,这样的现象不只是学生存在,成人也是如此。读书,就要以文字为载体,扩大视野,增长才干,愉悦心情,心领神会。达到这个效果,有形书便可化无形。这时,书烧也罢,不烧也罢,都和付之一炬对等。书永远留在心里了。

刘莉萍作品:读书与烧书

中央党校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讲话中说:“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现实中,不少人都有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最后取得惊人收获的读书经历。有人研究过,一个人每天阅读一小时,三年之后可以变成某一问题的专家。领导干部要善读书,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利用好时间,养成坚持不懈的习惯。”

如此想来,秦代遗址公园旁的学校,学校旁边的公园,是读书,是焚书,没有什么可纠结的。如果真要烧有些书,我定添一把薪柴,让焚书之火燃烧得更猛烈!等火熄灭,灰尘随风而去时,你,我,他,拿起一本善书,用手一页一页捻过,品味万抹墨香,赏读流金岁月,伴着朝霞晚晕,陪着日月星辰,渐渐,渐渐老去……

刘莉萍,陕西渭南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陕西省素质教育研究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编剧协会会员,渭南市作协会员,渭南市诗词学会会员,临渭区作协副秘书长。曾有多篇文章发表于《华商报》《教师报》《渭南日报》《西岳》《三贤》等报刊。

刘莉萍作品:读书与烧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