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就要到了,这几件事情家长千万不要做!(强烈推荐)

期末考试就要到了,这几件事情家长千万不要做!(强烈推荐)

期末考试眼看就要到了,除了孩子紧张,家长也跟着紧张。

担心孩子考不好,于是没日没夜地给孩子辅导作业,请家教,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有时候不经意间给孩子施加了不良心理暗示。

特别是下面这几句话,期末考试前千万不要跟孩子说,否则像锋利的刀划伤孩子,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陪孩子做作业,或是在给孩子检查作业的过程中,如果看到孩子犯了一些低级的错误,家长的心里会无比得焦躁、着急,甚至会脱口而出: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错!”
期末考试就要到了,这几件事情家长千万不要做!(强烈推荐)

家长看似无心的一句话,却让孩子早早的对自己有了不正当的评价,他会始终认为自己很笨,是最差的那一个。

父母本来是希望通过这样子的一个批评,责骂,能够改变孩子的某些行为,希望孩子好好学习,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当看到孩子出错,家长首先要稳住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起分析失误的原因,多给孩子信心,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你看谁谁谁,每次都考个好成绩,再看看你!

都说在中国的孩子有一个最大的敌人,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孩子不玩游戏,不聊微信,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

家长习惯用别人家孩子作为榜样,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给孩子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

期末考试就要到了,这几件事情家长千万不要做!(强烈推荐)

一个网友总结的经历极具代表性。

每次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我兴高采烈地告诉你我的分数,并且自豪地说老师夸我进步很大。
“你们班其他人考多少分?某某某考了多少分?”......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
你又接着说:
“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有考满分的?你这还差得远。”
“你大伯家的孩子语文考的比你高”。”

其实,家长都没有想到,这样的比较和言语刺激不仅难以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而且往往会适得其反。

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肯定,与其处处拿孩子与别人家的比,不如让孩子和自己比。

我这么辛苦供你读书,你要是考不好,对得起谁啊。

前段时间看到一篇文章“课外班花掉全家一半收入 家长陪课连奶茶也舍不得的喝”

引发了不少网友们令人心酸的吐槽模式:

“家里没个上学的,根本不知道现在补课有多贵!”
“听说补课花了这么多钱,别人都不相信,不理解。”

确实,现在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非常高,而一些父母喜欢用“我们赚钱都是为了你”来提醒孩子你的牺牲和付出,希望孩子好好学习。

期末考试就要到了,这几件事情家长千万不要做!(强烈推荐)

孩子开始会觉得愧疚,想要努力学习回报父母,但是如果长期生活在这种愧疚中,有的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就是父母的累赘,加重心理的负担,一旦考试失利,这种消极情绪会更加强烈。

而另一些孩子由于背负的期望过大,可能会产生逆反,“既然如此,就不要让我上补习班,不用供我上学了”等负面心理。

常常听到一些父母的言论:

“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好!”
“我在你身上花了这么多钱,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吗?”
“你要好好学习,要听话......”

而著名的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早已在自己的著作《巨婴国》里道出了真谛:

听上去是一切都为了孩子,而且很多家长也真是牺牲太多,但他们要换取的,是孩子“一切都得听父母的。”

一切为了孩子,实则一切为了自己。

其实无须时刻提醒,你的辛苦孩子都看在眼里。

考好了,给你奖励;考不好,就惩罚你

期末考试就要到了,这几件事情家长千万不要做!(强烈推荐)

很多家长习惯用奖惩制度对待孩子的学习表现,孩子考好了,奖励孩子一个玩具,带孩子去游乐场;考不好,就不许孩子看电视玩游戏。

短期内的效果也是有效的,孩子为了赢得自己喜欢的东西会在短时间内突击学习,效果也比较明显。

但是长此以往,当学习的动力不再是内在的兴趣,而变成外在的奖励时,他们就不再会主动去追求知识,而是只想获得奖励

当然,一定的激励措施确实会让孩子感受到通过努力进步的喜悦,但是要注意把握好度,更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是理所当然。

复习阶段,想要孩子取得理想成绩,我们不妨和孩子并肩作战。

  • 帮孩子做基础知识的检查
  • 有选择性地让孩子加大练习量
  • 适当帮孩子整理错题

当然,面对期末考试,父母也要放平心态,让孩子知道一次的考试固然重要,但是一时的输赢却不足以决定以后的人生。

告诉孩子:无论考试好坏,爸妈都爱你。

“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你努力了还是没有考到好成绩,爸妈也不怪你。爸妈更看重的是你努力的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