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还是回家?从《冷冷的爱》中读懂孩子对父爱的渴望

你或许不知道,身为父亲的你,对孩子有多重要!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里面,似乎总是以母亲居首位,爸爸这个身份,代表着严厉、代表着不善言辞,还总是处于缺席的状态,“中国式爸爸”感情内敛,更愿意把爱沉浸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想通过背后的支持,赋予孩子优渥的成长空间,然而这看似深沉却难以被发现的父爱,对于心思简单的孩子来说,太难读懂。

加班还是回家?从《冷冷的爱》中读懂孩子对父爱的渴望

在最近热播的容声35周年特别企划广告片《冷冷的爱》中,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位父亲形象,他跟很多中国父亲一样,因工作,而错失了女儿众多重要的成长环节:女儿荣获学校奖章,他没有出席;女儿为父亲准备了很久的生日礼物,想给父亲一个惊喜,他却因为加班而错过;当孩子逐渐长大,那份生疏和隔阂,却成了横亘在他面前,难以跨越的鸿沟。

加班还是回家?从《冷冷的爱》中读懂孩子对父爱的渴望

现实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据相关数据显示,空闲时间,有父亲陪伴学习、玩耍的孩子,只占6.9%。而在南方都市报的一份调查中,只有1/5的孩子对爸爸的陪伴感到满意。

在很多孩子的眼中,对于爸爸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外出工作时那个坚定的背影和相处时严肃的面庞。在《冷冷的爱》中有一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高丽雯饰演的女主站在镜头前,缓缓阐述自己印象中的父亲,工厂里他是年年先进,但家中,他却是常年缺席的落后家长……

加班还是回家?从《冷冷的爱》中读懂孩子对父爱的渴望

加班还是回家?从《冷冷的爱》中读懂孩子对父爱的渴望

孩子的成长,有时候一时的错过,就是一辈子的错失,因为在你还未留意时,孩子就已经长大了。就像一个9岁的小女孩在作文里面写的“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

加班还是回家?从《冷冷的爱》中读懂孩子对父爱的渴望

而面对成长后拒你于千里之外的孩子,再强行去干涉他们的生活,只会面临强烈的抵触。《冷冷的爱》中,高中时期的女儿面对父亲的干预,争执过程中喊出的那句“我的事不要你管!”大概扎了很多为人父的心,辛苦养大的孩子,居然对自己那么反感?引人深思!

加班还是回家?从《冷冷的爱》中读懂孩子对父爱的渴望

要知道你每一次加班而错失的陪伴时光,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次次充满希望而又失望的过程,当失望慢慢累积,当孩子通过手机、电脑、朋友等其他途径,填补了对缺失父爱的向往时,父爱也就变的可有可无了。

加班还是回家?从《冷冷的爱》中读懂孩子对父爱的渴望

加班、事业都不是缺失孩子成长的借口,我们能看到,很多事业有成的国外名人,在对陪伴孩子成长的这件事情上,都不遗余力全程参与。

忙碌如苹果“教父”乔布斯,也会在把晚餐时间作为和孩子深入交谈的专属时间,《乔布斯传》的作者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曾在2014年向《纽约时报》透露:“乔布斯对每晚一家人围坐在长长的大桌子上吃饭很重视。他会和家人聊聊书籍、历史以及各种事情。”

比尔·盖茨对家庭教育格外重视,作为曾经的世界首富业务繁忙,也尽可能更多的陪伴孩子的成长,为了给孩子健康快乐的童年,亲力亲为每天都给孩子读睡前故事,陪孩子一起进行骑马训练、度假。

“中国式父亲”是时候该反思一下了。哪怕出差在外,也不要忘了抽出时间,和孩子进行视频聊天;难成可贵的相处时间,不妨像《冷冷的爱》的结尾一样,全家一起烹饪美食,把平淡的时光镀上甜蜜的味道,换一种爱的表达方式,把曾经那碗藏在冰箱的饱含情感的双皮奶,亲手端给最爱的孩子,把深藏于心的爱,用孩子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方式,表达出来,陪伴也好、拥抱也好、推心置腹的交流也好,在孩子有限的成长时间里,让父爱无限宽广。

加班还是回家?从《冷冷的爱》中读懂孩子对父爱的渴望

没有非加不可的班,只有转瞬就长大的孩子,多多参与到孩子的童年中来,让孩子的成长多一些陪伴,让自己少一些无法挽回的遗憾。希望每一对父女、父子,都能像容声35周年特别企划广告片《冷冷的爱》中的一家人,相互理解,其乐融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