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過後,保暖從腳和胃開始

霜降過後,天氣逐漸變冷,露水開始凝結成霜。季節轉換,養生保健尤為重要,以便為寒冷的冬天做好準備。

俗話有“補冬不如補霜降”的說法,認為“秋補”比“補冬”更要緊。這個節氣正是牛羊肥美的時候,可以適當煲羊肉湯進行飲食秋補,佐以姜、棗、蔥白、當歸、黃芪等補氣益血、健脾的中藥飲片,男女老幼均可食用。

秋季相對乾燥,易傷津液,很多人會出

現口乾、唇乾、咽乾、便秘、皮膚乾燥。燥易

傷肺,還會使人體免疫力減弱,不適應冬天的寒冷而生病。飲食應以滋明潤肺為宜。應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把、菠蘿、乳品等食物,以益胃生津。民間還有“味天吃花、秋天吃果的產語,白薯、藕,荸薺都是這個時節適宜吃的食物。

“寒從腳入”,深秋禦寒當從腳開始。“熱浴足法,其效初不甚覺,但積累百餘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藥,其效百倍”,蘇東坡曾經讚美熱水泡腳的保健功效。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會覺得暖和,熱水泡腳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儘管應注意保暖,但也不要過早穿上棉衣,霜降後的氣候變化較大,晝夜溫差大,體質較好的人不必馬上增厚衣,應適當受點寒涼,以逐步增強抗寒能力。抵抗力較弱的兒童及老年人,為避免舊病復發或增患新病,宜逐漸增衣,切不可忽增忽減,以防寒氣侵襲,誘發新病。另外,加強鍛鍊可以增強體質,預防疾病。

此外,胃的保暖也很重要。深秋及冬天氣溫較低,寒冷刺激使人的胃腸調節功能發生紊亂,胃酸分泌增多,進而刺激胃、十二指腸膜。同時,寒冷還可造成胃腸自身缺血、缺氧。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破壞胃腸黏膜的防禦屏障,引起急性胃炎甚至消化性潰瘍的發生。對於曾患或已患消化性潰瘍的人來說,此時應避免生、硬、油等難消化的食物和酒類、酸性飲食、濃茶、咖啡等。此時宜吃些半流質且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稍高的食物,如大米粥、蛋花湯、蒸雞蛋、藕粉、蜂蜜、果汁等清淡易於消化的食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