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风味人间》已经是今年最好的美食纪录片?

陈晓卿老师可能是故意的,把《风味人间》放在贴秋膘的时候播出。在床上抱着电脑看第一集“山海之间”时,呼伦贝尔草原上的羯羊,差点把小北北给馋哭了。

于是当晚就下单了2斤昂贵的草原羊肉,网络上也有一大群被馋哭的恶鬼们表示,第二天就去下馆子吃羊肉。小北北觉得,这就是一部高质量美食纪录片的最好说明了:好看,想吃。

《风味人间》目前的豆瓣评分是9.3,与陈晓卿的金字招牌,《舌尖上的中国》的分数持平。第一集的播放量就突破了2亿,跟当年的“舌尖”一样,成为了爆款。

观察|《风味人间》已经是今年最好的美食纪录片?

在“好看,想吃”这个方面,《风味人间》也就像陈晓卿掌管的两季“舌尖”一样,做得极好,比如小北北刚才说的石烤羯羊↓

观察|《风味人间》已经是今年最好的美食纪录片?

制作秃黄油↓

观察|《风味人间》已经是今年最好的美食纪录片?

香辣西瓜豆酱抹上热气腾腾的馍片,也把在戒碳水的小北北给馋哭了↓

观察|《风味人间》已经是今年最好的美食纪录片?

海南鸡饭,辣椒、大蒜、酸柑汁、鸡汤调配的蘸料↓

观察|《风味人间》已经是今年最好的美食纪录片?

观察|《风味人间》已经是今年最好的美食纪录片?

澳门的葡式海鲜饭↓

观察|《风味人间》已经是今年最好的美食纪录片?

无可挑剔的构图、镜头、运镜,将美食最最诱人的一面呈现出来,让屏幕之前的我们恨不得能有个任意门,去这些地方大快朵颐。

光从“好看,想吃”这个层面来看,《风味人间》9.3的评分可以说实至名归,但问题在于,陈晓卿对“舌尖”之后,这部时隔4年的大作的规划,从来不止是让我们流口水,不止是让画面勾引食欲。

《风味人间》的豆瓣页面上,简介是这么写的↓

观察|《风味人间》已经是今年最好的美食纪录片?

重点在于全球美食和中国美食的对比,历史长河中中国美食的变化,以及从“舌尖”开始就一直在说的“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而前两点,小北北觉得,“山海之间”和“落地生根”根本没有完成,这两个主题应有的深度,目前播出的两集完全没有做到。

第一集“山海之间”,维度跨越了欧亚大陆,从中国的东海边到荷兰的大西洋边,经度上从新疆、内蒙古的寒带,到四川瓦屋山的温带,再到台湾的温带,尤其是讲大闸蟹时,江苏太湖边倏忽一转,就来到了荷兰的艾瑟尔湖,视野不可谓不大。

观察|《风味人间》已经是今年最好的美食纪录片?

小北北能理解这一集的主题大概是讲在如此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风貌中,人类(特别是中国人)发明了如此之多的美食,孕育出了如此之神奇的美食文化。但火腿、笋、蟹、土豆、巴楚蘑菇、旗鱼这几种食材,其联系在哪里呢?由这几种食材制作的中国美食,和他国美食究竟有何区别?这些最能拔高纪录片立意和格局的深度层面,完全不见。

因此,尽管主题鲜明,但内容却显得凌乱,纷至而来的几十种美食,只能引起我们的口水,而无法引起我们的思考。

观察|《风味人间》已经是今年最好的美食纪录片?

第二集“落地生根”的主题是中国美食在其他国家的传播,外来美食与中国美食的结合,并以此来对身份的认同追根溯源。比第一集做得更好的,是小麦、鱼生、海南鸡饭、秘鲁中餐、澳式葡国菜等对主题的鲜明体现,但这五个小分支的数量,却有点太多了。

由小麦在欧亚大陆不同地区呈现出的不同风味来开场,本来非常好,因为它是主食。吃主食,就会有配菜,而配菜的不同,食用方式的不同,全都是美食文化,借这种多变的搭配,单从小麦延展出去,“落地生根”这个主题就能得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呈现了。

但如你所见,其他四个小分支虽然丰富了内容,却使整体观感变得浮光掠影,纷至而来的美食又只是引起了泛滥的口水而已。

观察|《风味人间》已经是今年最好的美食纪录片?

因此《风味人间》即使仍然保持《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部的高水准,但不得不说,还是有些失望。相比《人生一串》、《街头美食斗士》、《美食不美》这三部今年话题度超高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就更加落入下乘。

这三部美食纪录片都与《风味人间》一样,每一集都有着鲜明的主题,《人生一串》6集的主题分别是肉、奇葩食材、素菜、筋蹄舌爪、骨头、烧烤大师。

其他两部则简单粗暴,《街头美食斗士》里白钟元“流窜”在重庆、香港、曼谷、东京、夏威夷、泰国、福冈、哈尔滨寻找街边小吃。《美食不美》每一集干脆就以披萨、Tacos、家常菜、虾蟹、烤肉、炸鸡、炒饭、包馅食物为名字。

观察|《风味人间》已经是今年最好的美食纪录片?

在鲜明的主题之下,这三部美食纪录片也全都把“好看,想吃”放在第一位。小北北之前在写《人生一串》时就曾赞它“看了就想吃,吃了还想看,看6集胖6斤”,《街头美食斗士》第一集重庆篇把不能吃辣的小北北馋得,去吃了一顿哥老关。

《美食不美》里的大部分食物虽然都吃不到,却还是让小北北满城地找Tacos吃(而且找到了,还是一家墨西哥人开的)。

观察|《风味人间》已经是今年最好的美食纪录片?

起码从成片来看,这三部纪录片都没有要卖情怀、说文化,从始至终都是这个好吃、那个好吃,一直吃吃吃。但美食与美食之间、美食与地域、美食与人物之间的精妙联系,却为片子本身织成了一张细密网格,所谓文化、情怀,以毫不抢戏、不显山露水的背景出现,反而让人印象深刻。

比如《人生一串》里,长沙人的塑料普通话,既是人物自己的调侃,也是烧烤这个国民夜宵的朴实和幽默。

观察|《风味人间》已经是今年最好的美食纪录片?

而《美食不美》中的每一集,都是美国的外国美食,经过变化、适应或者创新的美国外国美食。比如意大利人在布鲁克林开披萨店,用酒瓶擀饼底,

比如主持人戴夫张直言不讳地说身为韩裔的自己,年轻时候一点都不想碰韩国食物,现在却在家里做着韩国传统早餐,在自己的餐馆里做出一道“红烧鳕鱼”,“有些想葡萄牙菜,韩国菜,但味道却是四川风味”。美国亚裔寻找认同、确认位置的历程,就这样通过几道菜表现了出来。

观察|《风味人间》已经是今年最好的美食纪录片?

有美食处,自然有人,有文化,而美食纪录片若要把格局放到文化层面,那么就必然要更加精心地选择美食、呈现美食、排列美食、剪辑美食,缺一不可。

《风味人间》有美食,很多很多的美食,也许因为太多了,在如此大的格局之下,反而呈现出一种语无伦次的杂乱感来,我们知道你想表达的,不止是好吃,但抱歉,画面所传达出的,却仅仅只有好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