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腳下,活在當下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高曉松的這句話,觸動了我們心中對理想生活的嚮往。可是,“遠方”真有那麼美好,“生活”真的就只有苟且嗎?

路在腳下,活在當下


1、“遠方”並非逃避現實的桃花源

路在腳下,活在當下


2015年有一句著名的網絡流行語——“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這句話源於一封辭職信。一名在中學任教11年的老師,辭去了多年的工作崗位,而辭職信上的離職理由就只有這十個字。


這封十分具有文藝情懷的信在網上引起了人們的熱議。很多人羨慕欣賞這名教師追逐夢想的勇氣,甚至有不少網友喊話,求“去遠方的路上順便帶上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想去遠方看看”已經成為了追逐夢想的代名詞。


“遠方”的誘惑力如此之大,一方面是因為人們容易對瑣碎的生活感覺疲憊,另一方面,“遠方”被腦海中的想象放大,代表了各種可能性——既能無限包容我們的過去,又能讓我們對未來充滿希冀。


我們想通過改變身處的環境來改變自己的境遇和命運。似乎到了“遠方”,我們就可以重新來過,擺脫世俗的煩擾。可我們常常忘記了,真正困住著我們的,不是生活也不是環境,而是我們自己。真的到達了遠方,環境雖然改變了,但我們還是那個自己。那些困擾我們的問題,在異鄉一樣會生根發芽、捲土重來。如果我們沒有改變,即使身在他鄉,仍是故鄉。


這樣的“遠方”不是世外桃源,而是海市蜃樓。


2、路在腳下,活在當下

路在腳下,活在當下


既然“遠方”只存在於幻想,我們能做的就是享受過程、活在當下。


話雖如此,可到底該如何活在當下呢?曾經在書中看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為我們詮釋了什麼是“路在腳下,活在當下”。


從前有一個老和尚和一個小和尚到山下去化緣。路途遙遠,等他們化緣歸來回到山腳時,已經天黑了。小和尚很擔心地問老和尚:“師傅,天已經黑了,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山路艱難,又有野獸,我們只有一盞小燈籠,該怎麼回家呢?”


老和尚看了一眼小和尚,只淡淡地說:“看腳下。”


看到這則故事的時候,我既覺得有趣又有種恍悟的感覺。也許我們期待中燈火通明的康莊大道始終不會出現,但我們也不能忽視手中那盞明燈照亮的腳下一方寸土。因為那才是我們踏踏實實前行直至到家的每一步。


生活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場修行。“瑣事就是我們的道。”——把生活中讓你心煩的瑣事當作修行的契機,尊重它,莊嚴對待它方能解放自己被羈絆的內心。


3、感受和欣賞身邊的點滴美好

路在腳下,活在當下


生活的美不在於它應該有多完美,而在於它處處展現的生命力。


我們需要的,只是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即使我們遇到的是生活中的各種麻煩事。曾經看過一本兒童繪本,描繪的是一頭可愛的小驢吃過早飯後去上學的事情。整本繪本都在講述小驢在上學路上看到的美好景緻,遇到的可愛的朋友們。


看繪本的時候,我們一起跟著小驢欣賞麥田裡起伏的麥浪;幫助小螞蟻們搬運食物;跟著樹上的小鳥一起唱歌凹造型;隨著河裡的天鵝一家一起跳舞。它沒有錯過路上任何一個美景,同時和見到的每一個朋友問候早安。


神來之筆藏在繪本最後兩頁。等小驢到學校的時候,已經放學了。是的,它沒有上成課。但是最後,他一邊愉快地和同學們一起踏上了回家的路,一邊說:“我最喜歡上學了。”


這本繪本當然不是鼓勵逃學,而是告訴我們當你匆匆去某地,急於做某事的時候也不要忽略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美好事物。體驗生活中的美好,感受它的生命力,才是我們生命的意義。


不同的人眼裡的幸福是不同的,儘管我們的人生都是不完美的,但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中對幸福的詮釋,也能找到如何讓自己走上幸福人生之路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