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沒有新聞故事可講,活該成不了網紅

歷代名將點評之孫武12

大家好,今天繼續講《軍行篇》。

在這篇兵法中,兵聖除了重點講勝敗之道,攻守之道,還對“善戰”做了精闢的論述。

善戰,就是善於打仗,善於作戰,善於帶兵。

兵聖總結到善於帶兵打仗的人,有以下幾個特點:

《孫子兵法》:沒有新聞故事可講,活該成不了網紅

1、先保證自己不被敵人戰勝,能後等待機會戰勝敵人。

2、能夠做到不被敵人戰勝,但不一定能做到戰勝敵人。

3、防守時能做到滴水不漏,進攻時能做到無孔不入。

4、總是戰勝容易戰勝的敵人。

5、打了勝仗,往往沒有足智多謀的名聲與英勇善戰的功績。

6、總是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也不放過任何取勝的機會。

7、能堅守治軍原則,做到軍紀嚴明,從而掌握戰爭的主動權。

《孫子兵法》:沒有新聞故事可講,活該成不了網紅

這是兵聖總結的,有這種7種特點。

但是讀下來,總感覺邏輯順序有點不對。按照正常的邏輯,第5條應該是放在最後。因為第5條內涵更豐富,境界更高遠。放在最後,可以起到昇華主題的作用,整篇文章在邏輯上,也有先後遞進的關係。

我們讀兵法,讀的是兵聖的思想與內涵。至於文章結構、個別字詞解釋等問題,都屬於小枝小節,不要去太較真。咬文嚼字是專家學者做的事情,我們要做的是活讀書,掌握書中的精華。

《孫子兵法》:沒有新聞故事可講,活該成不了網紅

我們重點來看看第5條,這個論述打破了傳統思維。看問題的角度完全不同,對我們現實生活有很大的啟迪。

按照我們優良的傳統習慣,先來拜讀一下兵聖的原文。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善於作戰的人打了勝仗,往往沒有足智多謀的聲譽,與英勇善戰的功績。

這句話怎麼解釋?粗略地看一下,好像寫錯了,邏輯上自相矛盾,尤其和前面的論述完全不搭。當你小腦袋多轉了兩圈,似乎又發現這句話的弦外之音。

《孫子兵法》:沒有新聞故事可講,活該成不了網紅

兵聖沒有錯,在我看來,這句話更適合表述“善戰”的最高境界。

為什麼打了勝仗,沒有足智多謀的聲譽,與英勇善戰的功績,卻是帶兵打仗的最高境界呢?兵聖這句話的深意是什麼?他老人家想表達一個什麼樣的軍事觀點?他老人家這個軍事思想有木有毛病呢?

這是兵聖的軍事哲學,軍事辯證思想。

天底下最會打仗的人,往往沒有能征善戰的名氣。什麼樣的人才算是最會打仗的?按照兵聖的軍事思想,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用你出兵打仗,人家都主動投降,才算是高手中的高手。

《孫子兵法》:沒有新聞故事可講,活該成不了網紅

所以兵聖才會說,最流弊的帶兵打仗套路,是靠謀略;第二流弊的套路,是靠外交;第三流弊的套路,是靠出兵;最LOW逼的套路,是拼命地攻打城池。

靠謀略,靠略施小計,靠修書一封,就把敵人搞定了。沒打仗就取得勝利,和有木有名氣,一點都不矛盾。沒打仗就沒有什麼新聞;沒有新聞,記者就沒有機會講故事;沒有故事可講,當然成不了網紅;當不了網紅,你肯定就沒有名氣。

《孫子兵法》:沒有新聞故事可講,活該成不了網紅

我來舉個栗子:

唐高祖李淵,在創業初期,就曾寫信給突厥可汗,先是拍一通馬屁,能後表示要認突厥可汗做大哥。李淵主動拜碼頭,認突厥可汗做大哥,無非就是實力不濟,主動向突厥套近乎,有利於他在中原地區造反搶地盤。

同時,他也給瓦崗寨起義軍靈道李密寫信,還是套近乎認大哥,目的是為了籠絡李密,儘量不和瓦崗軍發生軍事衝突。

《孫子兵法》:沒有新聞故事可講,活該成不了網紅

很多認為李淵膽小怕事,其實是誤解。沒有李淵在背後的縱橫捭闔,老謀深算,李世民在前線也難有大作為。

李淵才是雄才大略,智勇雙全的大人物。由於他靠謀略,就阻止了很多戰爭,為大唐贏得良好的創業環境;外加寫信拜碼頭這種事情,不適合爆料給大唐新聞媒體,所以他沒有新聞價值,無智名,無勇功,沒有李世民名氣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