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波教育企業上市潮只是開始,或將拉開上市黃金期的序幕

今年以來,教育行業迎來了新一輪上市潮。無論是尚德、精銳赴美上市,還是滬江、新東方在線、卓越教育擬赴港上市,都可以看出,教育行業進入了新的上市窗口期。這一次的上市潮有哪些特點?為何紛紛選擇美股或港股上市?

本文為投稿,作者為至合資本創始人畢士鈞。畢士鈞曾在中信證券從事股權投資八年。在領投暴風過程中,畢士鈞推動暴風拆掉原來的VIE結構,搭建人民幣股權結構,回A股上市融資。而現在畢士鈞正在做的是,在教育行業拆人民幣股權結構,重新組建VIE結構,推動教育企業赴港股或美股上市。

這波教育企業上市潮只是開始,或將拉開上市黃金期的序幕

為什麼拆教育企業人民幣結構,搭建VIE?

教育企業這波境外上市有其規律和背景,對行業有普適性意義,但對企業自身來說也只是開始,我們還是應聚焦企業的長遠發展而非上市本身。

1、教育企業上市窗口期到來

2018年,中國教育企業進入又一次上市窗口期,對互聯網教育企業來說,則是第一次集中上市潮。先有尚德在美股成功掛牌,後有滬江和新東方在線申請港股IPO,這些企業具有如下共性:

一是均為第一代在線教育企業,摸索多年,終於找到互聯網與教育相結合的可行模式,學會了互聯網運營並實現初具規模的商業變現;

二是普遍以在線大班課為主,且主要針對最容易付費的大學生成人群體,相對而言,近年來在一級市場風生水起的在線1對1/小班課內容應用及針對K12及學前教育的各種流量工具類應用則還需要證明自身的商業模式;

三是均考慮過境內A股上市,在2015-2016年期間拆VIE、嘗試新三板或戰略新興板,現在受政策及市場環境影響重新選擇美股或港股上市。

2、為什麼是美股或港股?

在上述企業中,新東方在線最具代表性,一方面是傳統線下教育企業向互聯網轉型的良好範例,另一方面在近期擬上市的線上教育龍頭企業中唯一實現盈利。雖然2017年度經營利潤不超過6500多萬元,但今年收入的快速增長無疑可使公司2018年財務數據符合A股主板的上市要求,那麼新東方在線為何依然選擇港股?

一方面是《民辦教育促進法》司法解釋細則在各地落地較慢,導致教育企業國內上市依然有法律障礙;另一方面則是現階段A股上市審核通過率偏低,不只是在線教育,對其他互聯網類輕資產企業的過審難度都比較大。

其實對絕大多數輕資產企業來說,港股都是A股很好的替代性選擇。早些年市場普遍認為港股相對於A股和美股的估值偏低,但2016年美圖和2017年閱文在港股成功上市則說明香港市場在發生變化;不僅可接受互聯網企業的高估值,還有H股全流通及人民幣資金流向等樂觀預期以及聯交所的開放性政策;小米上市後近期的良好表現則延長了香港市場的熱度,為後續企業在港上市提供了較好環境。

3、上市只是開始

有兩層含義:

一是對行業來說是開始。如前所述,這波上市的應該算是第一代在線教育企業,成立時間普遍超過十年且中間走了不少彎路。我們認為,這波上市只是為行業拉開序幕。如果後來者們能夠證明自身商業模式,能夠利用科技大幅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能夠通過數據實現線上線下教育場景的融合,互聯網教育企業上市的黃金期才會到來。

二是對上市企業來說也是開始。上市並不意味成功,港股和美股畢竟是成熟市場,對概念和故事的容忍度有限,高估值的持續期也很短。歷史證明,如果沒有用戶及業績的快速增長,股價快速走低是必然之事,甚至會大幅低於一級市場估值,這也是港股及美股市場與A股市場的一個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