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年前陝西大旱,乾隆皇帝為什麼發個聖旨還親筆寫了個誌謝碑

近日,乾隆帝為感謝老天的一場及時雨而寫的《誌謝碑》,賣了966萬元。230年前一段塵封的往事又浮上了水面。此件御筆記錄了乾隆四十三年陝西關中地區大旱,乾隆君臣為祈雨成功、解除旱情而同樂同慶的歷史故事,更具特殊意義的是,此通御筆誌謝詩在當年被摹勒上石,刻成的石碑至今仍矗立祠中。

230年前陝西大旱,乾隆皇帝為什麼發個聖旨還親筆寫了個誌謝碑

乾隆皇帝

乾隆四十三年(即1778)五月初,陝西關中地區大旱,剛剛播種的小麥眼看就要受災,百姓愁苦,時任陝西巡撫的畢沅也焦慮萬分。因世傳太白山神祠向來靈應,畢沅遂率下屬一同到神祠祈雨。在舉行了焚香跪拜等祈雨儀式後,畢沅派人到靈湫取水供奉。 哪知,六月初一剛到山上就聽得一陣響雷,隨即下起急雨,暫時緩解了旱情。至六月初四,水取回來的當日夜間開始,連下三天三夜的大雨,有了充足的雨水滋潤,農作物生長無憂,官民普天同慶。 乾隆帝收到畢沅的奏摺後,十分欣慰,御筆書自作志謝詩一首,並下了一道聖旨,要求畢沅在神祠內建碑亭以感謝太白山神靈的保佑,並將御製詩摹勒上石,供人瞻仰傳頌。 從陝西眉縣縣城向東 12公里,在 310國道旁邊可以找到一個名叫清湫的村落。村子裡有一座古廟叫太白廟,廟內有兩通乾隆時期的石碑,一通就是當時乾隆在六月十二日下的聖旨,他闡述了這次祈雨事件的前因後果,並對畢沅下達了“刻碑”旨意:

畢沅奏:五月望前,各屬得雨,早谷已垂時播種,大田亦正待翻犁,而晴霽二十餘日,地旱燥,待澤頗殷。因率屬雩籲於太白山神祠,並遣員詣靈湫取水。甫到山而雷雨立沛,經時始霽。初四日,所取之水至省,即於是夜,大獲甘霖,連三晝夜,入土深透,各屬亦同日普沾。已種之禾,倍覺發榮滋長。未種者,亦可扶犁布種云云。仰付山神庥感而增敬,因賦詩以志謝:

麥前賜雨各稱時,麥後甘餘日待滋;

為禱靈山立垂佑,遂施甘露果昭奇。

樹碑鑄鐵傳福地,取水凝湫自皓池;

粒我蒸民布天澤,蠲誠致謝此擽詞。

陝西巡撫畢沅奏報,禱於太白山而得雨,詩以志謝

乾隆戊戌夏六月中澣御筆

230年前陝西大旱,乾隆皇帝為什麼發個聖旨還親筆寫了個誌謝碑

乾隆聖旨碑

另一通就是畢沅根據這件書法刻成的御筆碑。 在石碑立成之後,因六月十二日為乾隆頒旨頌詠太白神靈之日,當地人便將每年春祭(即農曆正月)廟會改為春夏兩祭(即農曆正月十二和六月十二兩次)廟會。春夏兩祭廟會從那時一直延續到今天,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兩通古碑如今依然矗立祠中,以其斑駁的文字向人們述說著太白廟兩百多年前的那一場祈禱與靈應,也述說著兩百多年前的瑰麗與輝煌。碑上的部分文字已風化磨損不可辨識,幸在還有這件珍貴的御筆書法,可以讓那一段神靈護佑、君臣齊心、百姓受益的傳奇故事可以更為鮮活的流傳下去。

230年前陝西大旱,乾隆皇帝為什麼發個聖旨還親筆寫了個誌謝碑

乾隆帝《誌謝碑》

尺寸:215.5×87 cm 紙本 立軸 1778年作

鈐印:乾隆宸翰、陶冶性靈

鑑藏印:劉楷審定書畫記、子俊、子俊秘玩、劉氏珍藏

題識鈐印:乾隆宸翰、陶冶性靈 款識:畢沅奏:五月望前,各屬得雨,早谷已垂時播種,大田亦正待翻犁,而晴霽二十餘日,地旱燥,待澤頗殷。因率屬雩籲於太白山神祠,並遣員詣靈湫取水。甫到山而雷雨立沛,經時始霽。初四日,所取之水至省,即於是夜,大獲甘霖,連三晝夜,入土深透,各屬亦同日普沾。已種之禾,倍覺發榮滋長。未種者,亦可扶犁布種云云。仰付山神庥感而增敬,因賦詩以志謝:麥前賜雨各稱時,麥後甘餘日待滋;為禱靈山立垂佑,遂施甘露果昭奇。樹碑鑄鐵傳福地,取水凝湫自皓池;粒我蒸民布天澤,蠲誠致謝此擽詞。陝西巡撫畢沅奏報,禱於太白山而得雨,詩以志謝乾隆戊戌夏六月中澣御筆。

230年前陝西大旱,乾隆皇帝為什麼發個聖旨還親筆寫了個誌謝碑

《誌謝碑》

230年前陝西大旱,乾隆皇帝為什麼發個聖旨還親筆寫了個誌謝碑

《誌謝碑》局部

在今天看來,很多人會認為向天祈雨是一種迷信活動。實際上,在中國古代敬天敬地是一種傳統,北京的天壇、地壇等都是這樣的場所,祈雨是其中的活動之一,它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現方式,代表了古人尊重大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早在宋代,太白廟也出現過這種神奇的現象,因此當地人對太白廟的尊奉程度。

清湫太白廟中最早的和保存最完整的當屬宋代敕封太白神的“封濟民侯之勅”碑,該碑碑頭浮雕虯龍相繞,威儀大方,不同尋常。碑文主要講述了北宋時期敕封太白神的前後經過: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西府出現嚴重的春旱。時任鳳翔府知府李昭在上任伊始就通過《三秦記》《周地圖記》等古籍對太白山的祀典做了研究,他雖然對“禱雨靈應”之說將信將疑,但農情為要,李昭仍然懷著虔誠之心前去祈雨。沐浴齋戒過後,李昭前往清湫太白廟拈香禱告。這次祈雨活動剛剛結束,甘霖即到,旱象解除。到了這年夏天,關中西府又遇伏旱。驕陽如火,地面乾裂,禾苗漸枯,農憂無收,心憂如焚。為解府民如焚之憂,知府李昭便又一次沐浴齋戒,親率府員前往太白廟祈雨。祈雨當天萬里無雲,沒有絲毫下雨的跡象,但從當天晚上便開始有甘霖滋潤,深透地下了一場雨。旱象解除,於是野夫歡謠,府具頌聲,民歡而心安,神歡而寧威。兩次祈雨的靈應,使知府李昭相信了柳宗元《太白山祠堂碑》中所述的“每遇歲旱,府界及他境必取水禱雨,無不即驗”。至和二年(1055)七月十三日李昭進奏朝廷,為太白神請封爵位。李昭之奏很快被宋仁宗勅準,封太白神為“濟民候”勅準文書到達府縣後,府縣舉行了隆重的官方祭告儀式。勅封近兩年之後的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一日,時任眉縣令賈蕃命人將鳳翔知府李昭乞封奏狀同朝廷勅準文書同刻一碑,即為“封濟民侯之勅”碑,立於清湫太白神廟中,以彰靈應,以志滋潤之樂。

230年前陝西大旱,乾隆皇帝為什麼發個聖旨還親筆寫了個誌謝碑

宋代的“封濟民侯之勅”碑

元代至大二年至皇慶二年(1309——1313)經過四年多時間的重修,清湫太白廟被修建成當時全縣最大的太白廟。明代清湫太白廟又進行過兩次較大規模的重修。重修雖由官府倡導,但修廟的資金主要源於民間捐助。

現在的太白廟只有一座佔地一畝多的一座小院,院內現僅存一座磚木結構的三間主殿和兩間簡易生活用房,建築面積三百平米左右,朽木爛磚和一些破損的石碑碎塊堆積在荒草之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露天矗立的幾通石碑,經過仔細辨認,這些石碑有宋代的“封濟民侯之勅”碑,有元代的“重修太白廟記”碑,有一通清代乾隆皇帝專門為太白廟題詩的“御筆”碑,此外還有幾通不太完整的清代石碑。這些高大精美的石碑好像在告訴人們這裡曾經的鼎盛和輝煌。據當地人講,原來的廟宇佔地二三十畝,後來因為歷史原因,廟宇破壞嚴重,廟址範圍只剩下現在的不到兩畝。太白廟院門前一百多米處,有一個大坑,大坑的周圍緊挨的是村民的院落,據說這個大坑當年是三個大水池,也就是“清湫池”,因為不斷的填埋,當年的清湫池現在基本上成了一個乾涸狹小的垃圾坑了。

230年前陝西大旱,乾隆皇帝為什麼發個聖旨還親筆寫了個誌謝碑

現在的太白廟

太白廟是為紀念大詩人李白而建立的,在全國不少地方都建有同名的廟宇,然而清湫的太白廟更富有傳奇性。但願,今次乾隆皇帝《誌謝碑》的重新面世,經歷幾百年風雨的太白廟能引起當地的關注和修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