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年前陕西大旱,乾隆皇帝为什么发个圣旨还亲笔写了个誌谢碑

近日,乾隆帝为感谢老天的一场及时雨而写的《誌谢碑》,卖了966万元。230年前一段尘封的往事又浮上了水面。此件御笔记录了乾隆四十三年陕西关中地区大旱,乾隆君臣为祈雨成功、解除旱情而同乐同庆的历史故事,更具特殊意义的是,此通御笔誌谢诗在当年被摹勒上石,刻成的石碑至今仍矗立祠中。

230年前陕西大旱,乾隆皇帝为什么发个圣旨还亲笔写了个誌谢碑

乾隆皇帝

乾隆四十三年(即1778)五月初,陕西关中地区大旱,刚刚播种的小麦眼看就要受灾,百姓愁苦,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也焦虑万分。因世传太白山神祠向来灵应,毕沅遂率下属一同到神祠祈雨。在举行了焚香跪拜等祈雨仪式后,毕沅派人到灵湫取水供奉。 哪知,六月初一刚到山上就听得一阵响雷,随即下起急雨,暂时缓解了旱情。至六月初四,水取回来的当日夜间开始,连下三天三夜的大雨,有了充足的雨水滋润,农作物生长无忧,官民普天同庆。 乾隆帝收到毕沅的奏折后,十分欣慰,御笔书自作志谢诗一首,并下了一道圣旨,要求毕沅在神祠内建碑亭以感谢太白山神灵的保佑,并将御制诗摹勒上石,供人瞻仰传颂。 从陕西眉县县城向东 12公里,在 310国道旁边可以找到一个名叫清湫的村落。村子里有一座古庙叫太白庙,庙内有两通乾隆时期的石碑,一通就是当时乾隆在六月十二日下的圣旨,他阐述了这次祈雨事件的前因后果,并对毕沅下达了“刻碑”旨意:

毕沅奏:五月望前,各属得雨,早谷已垂时播种,大田亦正待翻犁,而晴霁二十余日,地旱燥,待泽颇殷。因率属雩吁于太白山神祠,并遣员诣灵湫取水。甫到山而雷雨立沛,经时始霁。初四日,所取之水至省,即于是夜,大获甘霖,连三昼夜,入土深透,各属亦同日普沾。已种之禾,倍觉发荣滋长。未种者,亦可扶犁布种云云。仰付山神庥感而增敬,因赋诗以志谢:

麦前赐雨各称时,麦后甘余日待滋;

为祷灵山立垂佑,遂施甘露果昭奇。

树碑铸铁传福地,取水凝湫自皓池;

粒我蒸民布天泽,蠲诚致谢此擽词。

陕西巡抚毕沅奏报,祷于太白山而得雨,诗以志谢

乾隆戊戌夏六月中澣御笔

230年前陕西大旱,乾隆皇帝为什么发个圣旨还亲笔写了个誌谢碑

乾隆圣旨碑

另一通就是毕沅根据这件书法刻成的御笔碑。 在石碑立成之后,因六月十二日为乾隆颁旨颂咏太白神灵之日,当地人便将每年春祭(即农历正月)庙会改为春夏两祭(即农历正月十二和六月十二两次)庙会。春夏两祭庙会从那时一直延续到今天,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两通古碑如今依然矗立祠中,以其斑驳的文字向人们述说着太白庙两百多年前的那一场祈祷与灵应,也述说着两百多年前的瑰丽与辉煌。碑上的部分文字已风化磨损不可辨识,幸在还有这件珍贵的御笔书法,可以让那一段神灵护佑、君臣齐心、百姓受益的传奇故事可以更为鲜活的流传下去。

230年前陕西大旱,乾隆皇帝为什么发个圣旨还亲笔写了个誌谢碑

乾隆帝《誌谢碑》

尺寸:215.5×87 cm 纸本 立轴 1778年作

钤印:乾隆宸翰、陶冶性灵

鉴藏印:刘楷审定书画记、子俊、子俊秘玩、刘氏珍藏

题识钤印:乾隆宸翰、陶冶性灵 款识:毕沅奏:五月望前,各属得雨,早谷已垂时播种,大田亦正待翻犁,而晴霁二十余日,地旱燥,待泽颇殷。因率属雩吁于太白山神祠,并遣员诣灵湫取水。甫到山而雷雨立沛,经时始霁。初四日,所取之水至省,即于是夜,大获甘霖,连三昼夜,入土深透,各属亦同日普沾。已种之禾,倍觉发荣滋长。未种者,亦可扶犁布种云云。仰付山神庥感而增敬,因赋诗以志谢:麦前赐雨各称时,麦后甘余日待滋;为祷灵山立垂佑,遂施甘露果昭奇。树碑铸铁传福地,取水凝湫自皓池;粒我蒸民布天泽,蠲诚致谢此擽词。陕西巡抚毕沅奏报,祷于太白山而得雨,诗以志谢乾隆戊戌夏六月中澣御笔。

230年前陕西大旱,乾隆皇帝为什么发个圣旨还亲笔写了个誌谢碑

《誌谢碑》

230年前陕西大旱,乾隆皇帝为什么发个圣旨还亲笔写了个誌谢碑

《誌谢碑》局部

在今天看来,很多人会认为向天祈雨是一种迷信活动。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敬天敬地是一种传统,北京的天坛、地坛等都是这样的场所,祈雨是其中的活动之一,它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方式,代表了古人尊重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早在宋代,太白庙也出现过这种神奇的现象,因此当地人对太白庙的尊奉程度。

清湫太白庙中最早的和保存最完整的当属宋代敕封太白神的“封济民侯之勅”碑,该碑碑头浮雕虬龙相绕,威仪大方,不同寻常。碑文主要讲述了北宋时期敕封太白神的前后经过: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西府出现严重的春旱。时任凤翔府知府李昭在上任伊始就通过《三秦记》《周地图记》等古籍对太白山的祀典做了研究,他虽然对“祷雨灵应”之说将信将疑,但农情为要,李昭仍然怀着虔诚之心前去祈雨。沐浴斋戒过后,李昭前往清湫太白庙拈香祷告。这次祈雨活动刚刚结束,甘霖即到,旱象解除。到了这年夏天,关中西府又遇伏旱。骄阳如火,地面干裂,禾苗渐枯,农忧无收,心忧如焚。为解府民如焚之忧,知府李昭便又一次沐浴斋戒,亲率府员前往太白庙祈雨。祈雨当天万里无云,没有丝毫下雨的迹象,但从当天晚上便开始有甘霖滋润,深透地下了一场雨。旱象解除,于是野夫欢谣,府具颂声,民欢而心安,神欢而宁威。两次祈雨的灵应,使知府李昭相信了柳宗元《太白山祠堂碑》中所述的“每遇岁旱,府界及他境必取水祷雨,无不即验”。至和二年(1055)七月十三日李昭进奏朝廷,为太白神请封爵位。李昭之奏很快被宋仁宗勅准,封太白神为“济民候”勅准文书到达府县后,府县举行了隆重的官方祭告仪式。勅封近两年之后的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一日,时任眉县令贾蕃命人将凤翔知府李昭乞封奏状同朝廷勅准文书同刻一碑,即为“封济民侯之勅”碑,立于清湫太白神庙中,以彰灵应,以志滋润之乐。

230年前陕西大旱,乾隆皇帝为什么发个圣旨还亲笔写了个誌谢碑

宋代的“封济民侯之勅”碑

元代至大二年至皇庆二年(1309——1313)经过四年多时间的重修,清湫太白庙被修建成当时全县最大的太白庙。明代清湫太白庙又进行过两次较大规模的重修。重修虽由官府倡导,但修庙的资金主要源于民间捐助。

现在的太白庙只有一座占地一亩多的一座小院,院内现仅存一座砖木结构的三间主殿和两间简易生活用房,建筑面积三百平米左右,朽木烂砖和一些破损的石碑碎块堆积在荒草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露天矗立的几通石碑,经过仔细辨认,这些石碑有宋代的“封济民侯之勅”碑,有元代的“重修太白庙记”碑,有一通清代乾隆皇帝专门为太白庙题诗的“御笔”碑,此外还有几通不太完整的清代石碑。这些高大精美的石碑好像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的鼎盛和辉煌。据当地人讲,原来的庙宇占地二三十亩,后来因为历史原因,庙宇破坏严重,庙址范围只剩下现在的不到两亩。太白庙院门前一百多米处,有一个大坑,大坑的周围紧挨的是村民的院落,据说这个大坑当年是三个大水池,也就是“清湫池”,因为不断的填埋,当年的清湫池现在基本上成了一个干涸狭小的垃圾坑了。

230年前陕西大旱,乾隆皇帝为什么发个圣旨还亲笔写了个誌谢碑

现在的太白庙

太白庙是为纪念大诗人李白而建立的,在全国不少地方都建有同名的庙宇,然而清湫的太白庙更富有传奇性。但愿,今次乾隆皇帝《誌谢碑》的重新面世,经历几百年风雨的太白庙能引起当地的关注和修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