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一代国防名校,低调却实力强大!

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冰城哈尔滨市。

哈尔滨工程大学:一代国防名校,低调却实力强大!

军工底蕴,出身名门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大将任军事工程学院首任政委兼院长。1960年到1962年,学院进行了分建和改建。学院炮兵工程系迁往武昌,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不久又迁往南京(现为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迁往西安,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工兵工程系迁往西安,后又迁回北京,成立工程兵工程学院;原子化学防护系迁往长春,成立防化学兵工程学院(现为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的机场建筑和气象两个专业移交给空军气象学校;学校又陆续成立原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1966年4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退出部队序列。1994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一代国防名校,低调却实力强大!

陈赓院长阅兵

顶尖行列,从未缺席

1978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94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预审,成为国家“211工程”的首批建设学校之一。2002年教育部批准我校试办研究生院;2002年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我校启动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2002年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政府确定我校实施重点共建。

哈尔滨工程大学:一代国防名校,低调却实力强大!

哈尔滨工程大学:一代国防名校,低调却实力强大!

[2007年,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海军共建哈尔滨工程大学

三海一核,成绩突出

学校历来有重视科研工作的传统,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船舶减摇、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核动力仿真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现已成为我国舰船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的重要依托力量。

哈尔滨工程大学:一代国防名校,低调却实力强大!2011年6月3日,教育部、财政部正式通知我校编制并上报“现代舰船与深海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方案和项目预算。这是我校“三海一核”特色办学方略的又一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加快推进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学校“十二五”研究型大学转型升级迎来了开门红

人才摇篮,英才辈出

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7万多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其中包括200多名共和国的将军、部长、省长、院士,2000多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的技术领军和高级管理人才。他们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一五”以来,学校坚持以国家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凝炼前沿科学研究方向,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和国防“973计划”及“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等一大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和产学研合作蓬勃发展。2011年科技经费到款6.3亿多元,位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

立足东北,加速发展

承历史谱新曲,励精图治铸华章。学校坚持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倡导培育的“哈军工精神”,凝炼了“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校训,形成了“忠诚、坚韧、团结、创新”的校风,多次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当前,学校以服务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为使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内涵建设与内涵式发展,紧紧抓住“三海一核”领域的国家战略机遇,强化特色,继承创新,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正在向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阔步迈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