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老師:"有無相乘,虛實相生",司馬光詮釋“腳踏實地”的真諦

二零一八年清秋九月,有一則新聞,不可說"大",不可說"火",卻堪稱有趣,有趣得我無言以對。新聞事件的主人公是一枚"小鮮肉"。他的真實年齡是——花季少年十七歲。2018年9月7日,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發佈《鄭重聲明》稱:史潤龍假冒新華網名義發佈"新華網評",新華網已向相關部門舉報。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調查處理中。小史同學不僅冒充權威媒體,還給自己戴上了一頂又一頂高大上的帽子:哈佛大學畢業生,二十歲的某集團董事長,九零末的某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座上賓。

以上美麗的"頭銜"疊加在一塊,聽起來就是一個孩子的夢,小史同學偏偏要把白馬王子的夢想變成現實。其實,這並沒有錯啊,有夢想是好事嘛。唐朝偉大的"詩鬼"李賀同志教導我們:"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然而,唐朝同樣偉大的"詩豪"劉禹錫同志又教導我們:"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也就是說,實現夢想不能靠日復一日地做夢,不可一味玩虛的,更不可鋌而走險造假騙人、欺世盜名。

韓老師:

《道德經》說:"有無相乘,虛實相生"。仰望星空的同時,一定要腳踏實地。腳踏實地,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成語,典出北宋理學大師邵雍的《邵氏聞見前錄》,是邵雍先生評價司馬光的話。那時的司馬光不再是個為救朋友砸水缸的孩子,而是一個著作等身的文豪和權傾朝野的宰相。

有一天,司馬光問邵雍:兄弟,我是個怎樣的人?邵雍並沒有說奉承話,啊,大哥,你是個大好人,你是個大能人,你是個大智慧的人,他的回答很簡約、很平實:"君實腳踏實地人也"(司馬光,字君實)。聽起來似乎也是一種"馬屁",卻是一句大實話,因為司馬光的的確確是個腳踏實地的人,如假包換!

如果說史潤龍同學是一個愛做夢的"壞同學",那麼司馬光同志就是一個不愛做夢的"好同志"。有一則中國故事叫:司馬光做警枕。乍一聽"警枕",我們大概會聯想到警笛、警棍、警車、警犬之類,但是,千萬不要誤會,司馬光的獨家發明"警枕"並非警用的,而是警醒自己用的。

韓老師:

話說,司馬光奉旨編纂《資治通鑑》,自始至終如履薄冰,從頭到尾如臨深淵。戰戰兢兢,於是,兢兢業業;提心吊膽,於是,嘔心瀝血。司馬光為何如此?既不是宋神宗皇帝給了多大的壓力,也不是芸芸眾生對他寄了多大希望,只是因為他認定:為國著史乃千秋大業,他堅信:為天地立心乃天賦使命。司馬光非常非常地勤奮、刻苦、認真,每天都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日力不足,繼之以夜"。出自《易經》的成語"朝乾夕惕"說的應該就是這樣的努力。

儘管如此,司馬光還是覺得時間不夠用,他覺得自己睡得太多了。於是,他開始剝奪自己"做夢"的權利。可是,古代沒有鬧鐘啊,睡過頭咋辦呀。腦瓜一轉,靈光一閃,十一世紀一項神奇的"中國發明"——警枕——從此誕生。這種枕頭啊,圓滾滾,滑溜溜,墊在腦後硌得慌,人頭稍一動,枕頭就打轉。這樣如何睡得好?睡不好,司馬光就起床,在幽暗的房間裡,在微弱的燭光下,讀書不止,筆耕不輟,雙腳緊挨大地,這種奮鬥就是腳踏實地的"趕腳"。

《資治通鑑》這部史學鉅著前後的編纂工作共計十九年,幾乎"吸光"了司馬光的畢生心血。這十九年間,司馬光未必夜夜都臥警枕,但他的"腳踏實地"可想而知。由此可見,傳世名著不是吹牛吹出來的,史學巨匠不是造假造出來的。所謂"匠心",腳踏實地是也。當然,我們並不主張學習者、奮鬥者都像司馬光那樣對自己那麼狠——"狠一點"就好。因為睡眠還是很重要的。這也許就是"警枕"不流行乃至失傳的原因吧。

韓老師:

無獨有偶,稱讚司馬光腳踏實地的邵雍先生本身也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不愛睡覺,不愛做夢。雖然,邵雍先生自稱"安樂先生",也把他在蘇門山的隱居之所命名為"安樂窩"("安樂窩"的由來),但是,他追求的更多是心靈的安樂——安貧樂道、心安理得,事實上,他和司馬光一樣折騰自己的身體。這種"折騰",從少年時代就開始了,《宋史》是這麼記載的,"少時,自雄其才,慷慨欲樹功名,於書無所不讀,始為學,即艱苦刻厲,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數年",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七個字:刻苦得"令人髮指"。(本句純屬意譯。)

難怪邵雍和司馬光那麼要好,原來他們都是那麼勤奮,這真是"人以類聚,物以群分"啊。司馬光也好,邵雍也罷,若非腳踏實地,絕無千古佳話。"腳踏實地"的故事教導我們:有夢想,一定要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