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老師:“禮之行也,失而必得”,將相和詮釋了“禮”的真意!

戰國末期,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叫完璧歸趙。故事的主人公藺相如以三寸之舌和高明智慧捍衛了國家的尊嚴和利益,趙國拜他為上卿,不拘一格地給予了他應得的回報。那麼,問題來了。什麼問題?一個人升遷太快,自然會有人不服,更何況藺相如只是布衣出身、一介文弱書生而已。不服者的代表是身經百戰、攻無不克的老將廉頗。

韓老師:“禮之行也,失而必得”,將相和詮釋了“禮”的真意!

廉頗對人說,藺相如不過口舌之功,卻位列群臣之首,太不合理,我一定要找機會好好羞辱他一番。藺相如聽聞此事之後,釆取的應對之策是謙讓。時常請假不上朝,儘量避開廉頗。實在免不了要碰面,也是一副恭謙的姿態,極盡同僚之禮,絕不和廉頗爭位次。有一回,在街市上藺相如的車和廉頗的車狹路相逢,這種情況,倘若互不相讓,是很容易爆發衝突的。藺相如深明利害,矛盾一觸即發之時,他選擇了退讓:您先走,不要客氣。

韓老師:“禮之行也,失而必得”,將相和詮釋了“禮”的真意!

藺相如的門客看不不去了,他們覺得自己的東家太怕事太軟弱,於是,他們向藺相如口頭提交了辭職報告:我們深感為恥,請求離開。藺相如很淡定地答覆道: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言下之意,我讓廉將軍,是為國家計,文武相鬥,必害國政,最終得益的只是覬覦我國的虎狼之秦。這番對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裡,廉頗羞慚萬分,對自己的錯誤恍然大悟。

廉頗能成為戰國時代首屈一指的名將,除了會打仗之外,必然也有較高的個人素質,明禮知恥。因此,認識到自己的無知無禮之後,廉老將軍赤膊負荊,向藺相如行了一回請罪大禮。藺相如則表示受寵若驚,兩個人一拍即合,就此結為刎頸之交。這就是家喻戶曉的將相和。

韓老師:“禮之行也,失而必得”,將相和詮釋了“禮”的真意!

藺相如的宰相氣度,恰恰應了老子的那句玄妙之語:不爭,莫能與之爭。自古以來,老成之人,相忍為國,大成之士,以禮謀國。禮以謙為心,但這並不意味著卑和弱。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的過程中,對傲慢張狂、恃強凌弱的秦王從來都是有禮有節而不卑不懼。

禮讓,辭讓,謙讓,表面上是要吃點虧的。然而,請相信,禮之行也,失而必得。縱使不能受益於他人,也能有助自身的成長,比如,磨礪心性,打開格局。此謂利失而心得也。《菜根譚》裡說,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與人食。這也是禮讓。為什麼要禮讓?為精神之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