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老师:“礼之行也,失而必得”,将相和诠释了“礼”的真意!

战国末期,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完璧归赵。故事的主人公蔺相如以三寸之舌和高明智慧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赵国拜他为上卿,不拘一格地给予了他应得的回报。那么,问题来了。什么问题?一个人升迁太快,自然会有人不服,更何况蔺相如只是布衣出身、一介文弱书生而已。不服者的代表是身经百战、攻无不克的老将廉颇。

韩老师:“礼之行也,失而必得”,将相和诠释了“礼”的真意!

廉颇对人说,蔺相如不过口舌之功,却位列群臣之首,太不合理,我一定要找机会好好羞辱他一番。蔺相如听闻此事之后,釆取的应对之策是谦让。时常请假不上朝,尽量避开廉颇。实在免不了要碰面,也是一副恭谦的姿态,极尽同僚之礼,绝不和廉颇争位次。有一回,在街市上蔺相如的车和廉颇的车狭路相逢,这种情况,倘若互不相让,是很容易爆发冲突的。蔺相如深明利害,矛盾一触即发之时,他选择了退让:您先走,不要客气。

韩老师:“礼之行也,失而必得”,将相和诠释了“礼”的真意!

蔺相如的门客看不不去了,他们觉得自己的东家太怕事太软弱,于是,他们向蔺相如口头提交了辞职报告:我们深感为耻,请求离开。蔺相如很淡定地答复道: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言下之意,我让廉将军,是为国家计,文武相斗,必害国政,最终得益的只是觊觎我国的虎狼之秦。这番对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羞惭万分,对自己的错误恍然大悟。

廉颇能成为战国时代首屈一指的名将,除了会打仗之外,必然也有较高的个人素质,明礼知耻。因此,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无礼之后,廉老将军赤膊负荆,向蔺相如行了一回请罪大礼。蔺相如则表示受宠若惊,两个人一拍即合,就此结为刎颈之交。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将相和。

韩老师:“礼之行也,失而必得”,将相和诠释了“礼”的真意!

蔺相如的宰相气度,恰恰应了老子的那句玄妙之语:不争,莫能与之争。自古以来,老成之人,相忍为国,大成之士,以礼谋国。礼以谦为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卑和弱。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过程中,对傲慢张狂、恃强凌弱的秦王从来都是有礼有节而不卑不惧。

礼让,辞让,谦让,表面上是要吃点亏的。然而,请相信,礼之行也,失而必得。纵使不能受益于他人,也能有助自身的成长,比如,磨砺心性,打开格局。此谓利失而心得也。《菜根谭》里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与人食。这也是礼让。为什么要礼让?为精神之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