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民共和國

蒙古人民共和國

蒙古全稱是蒙古人民共和國,2002年10月統計,有人口244.25萬。蒙古是一個地廣人稀的草原之國,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5人。首都烏蘭巴托,意思是“紅色英雄城”,原名庫倫,是一座具有濃郁草原風貌的現代城市。始建於1639年,當時稱“烏爾格”,蒙語為“宮殿”之意,為喀爾喀蒙古“活佛”哲布尊巴一世的駐地。烏蘭巴托“烏爾格”在此後的150年中,遊移於附近一帶。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面積 47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4.2萬(2004年底),其中70%的人口是年輕人,是世界上人口最年輕的城市之一。1778年起,逐漸定居於現址附近,並取名“庫倫”和“大庫倫”,蒙古語為“大寺院”之意。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庫倫為烏蘭巴托,並定為首都,意思是“紅色英雄城’。

蒙古人民共和國

蒙古人民共和國

蒙古領土面積為156.65萬平方公里,是亞洲中部的內陸國家,地處蒙古高原。北與俄羅斯為鄰,東、南、西三面與中國有長達4670公里的邊界線。西部、北部和中部多為山地,東部為丘陵和平原,有一馬平川的天然牧場,南部是戈壁沙漠。山地間多溪流、湖泊,主要河流為色楞格河及其支流鄂爾渾河。境內有大小湖泊3000多個,總面積達1.5萬餘平方公里。

蒙古地處蒙古高原北部,平均海拔約1600米。西、中和北部是阿爾泰山脈、杭愛山脈、唐努烏拉山、東薩彥嶺、戈壁阿爾泰山脈、肯特山脈等地壘構成的山地,各山脈主峰一般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山地之間是地塹形成的內流水系和湖泊、盆地。色楞格河及其支流鄂爾渾河是主要河流。河、湖附近地區多水草,是天然牧場和主要農耕區。東南部是比較平坦的高原,分佈著低矮的丘陵和淺盆地,地表主要為粗砂、礫石的“戈壁”。戈壁地區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

蒙古大部分地區屬大陸性溫帶草原氣候,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蒙古高氣壓中心,為亞洲季風氣候區冬季“寒潮”的源地之一。無霜期大約從6月—9月,只有90-110多天。降水很少,年平均降水量約120 -250 毫米,70%集中在7、8月;西北部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許多高峰終年積雪。

蒙古人民共和國

蒙古人民共和國

蒙古原稱外蒙古、或喀爾喀蒙古。蒙古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公元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大漠南北各部落,建立統一的蒙古汗國。

1279-1368年建立元朝。

1911年12月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宣佈“自治”,1919年放棄“自治”。

1921年蒙古人民革命成功,同年7月11日成立了君主立憲政府。

1924年11月26日廢除君主立憲,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 (the people's republic ofmongolia)。

1945年2月,英、美、蘇三國首腦雅爾塔會議規定,“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作為蘇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之一。

1946年1月5日,當時的中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1992年2月改名為“蒙古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