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其心可誅”的故事

歡迎前往關注。

今天聊一本電視劇,有趣的不是電視劇,而是電視劇裡那個“包藏禍心”的編劇。

《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是一部非常有趣的電視劇。

編劇開了一個非常大的腦洞:說漢獻帝劉協有個孿生弟弟叫劉平,從小被楊修的爹楊彪的一個侄子收養,叫做楊平,並送到司馬懿家撫養,成了司馬懿的跟班小兄弟。

劉協因病去世,臨終前安排人秘密把楊平送到宮中,替換自己繼續扮演漢獻帝。然後一把火燒了宮殿隱瞞真相。

從此楊平(劉平)就成了漢獻帝劉協,登上歷史舞臺,在嫂子皇后和司馬懿的輔佐下,周旋於袁紹、曹操、曹丕、郭嘉等人的眼皮下。

電視劇跌宕起伏,拍的很不錯。

但是我說句實話,它有一點讓我大跌眼鏡。

哪一點呢?就是編劇始終若隱若現的在暗示著什麼,這種暗示,居然能夠被廣電總局審批通過,十分令人不解。

這話就只能說到這裡了,再多一個字都不能講了。我們只能講電視劇本身。

回到電視劇。原來的天子劉協其實是一個正常的皇帝,正常的皇帝應該什麼樣呢?就是隻關心漢室。

所謂的關心漢室,實際上,就是權力鬥爭。

國家是否被少數民族侵略不重要;

忠於漢室的大臣甚至皇后是否犧牲不重要;

老百姓是否白骨露與於野,千里無雞鳴也不重要。

當然,我們還是要為劉協說句好話,在劉協眼裡,他自己的生死也不重要。那什麼重要呢?

天下是否姓劉才是唯一重要的。

也就是說,一切的一切都只為了這個。

這就是從頭到尾編劇覺得荒唐的歷史真相,所以他開了一個腦洞,用一個孿生弟弟劉平或者叫楊平來改變這一切。

楊平有什麼不同呢?

他生於民間,他剛開始做皇帝,也許只是保皇黨,例如皇后嫂子、太尉楊彪等人手裡的傀儡。

但是,慢慢的,他用人格魅力征服了保皇黨,並且開始拓展人脈,司馬懿,崔琰,河北士族,乃至荀彧、郭嘉,一個個被他或收服,或感化。

他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

其實就是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說白了,就是皇帝這個角色到底應該負的責任是什麼?

皇帝到底是應該像劉協以及劉協的祖先那樣拉攏士族,構成統治階級,司牧(注意我這個詞)百姓,打著我統治你是為了你好這個藉口,實際上以天下為統治集團之私產,予取予奪?

還是應該像楊平那樣為了救百姓,為了救士族,為了救保皇黨,甚至為了救曹操集團這樣的敵對勢力,最終連皇位也放棄?

楊平要的,只是讓天下儘早結束爭鬥,哪怕以沒有漢室作為代價,他仍然希望戰爭早日結束,百姓安居樂業。

作者開的這個腦洞,已經把華盛頓的概念穿越移植到了漢末的新漢獻帝楊平頭上了。

這個課題開的非常大,天下,到底是一家一姓之天下,還是天下人之天下?

楊平顯然遠遠超越了同時代的軍閥們,無論曹操還是袁紹。

我們能播出這樣的電視劇,實在讓人感到意外,要知道以前上映的還是康熙大帝這種。

康熙大帝雖然也打著為國為民的旗號,但是本質上,也無外乎,“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我這麼說並非不給清聖祖面子,因為他的後人慈禧一句話就曝露了統治的本質,“寧與外族,不予家奴”。

說白了,天下只是私產,所謂統治,無外乎爭權奪利。在維持滿人統治與天下百姓福址之間,康熙顯然不會選擇後者。

而編劇筆下冷不丁冒出一個漢室不重要,皇位也不重要天下蒼生黎民過的好不好才重要的“皇帝”。我等觀眾一時間,還真的不適應。

你要注意這個思路已經十分接近美國立國的初衷了,就是自由是大於國家的。

這是什麼意思呢?

當初的13個州形成的聯邦也就是最初的美國,國家不是必須存在的,如果大家覺得分裂好,那是可以分裂的。而自由這個價值觀反而是不可以被撼動的。

這個想法當時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說國家就是物業,老百姓是業主,如果大家覺得有物業好那就有物業,沒物業好,也可以沒物業。

這和中國古代的天子司牧百姓,和後來的集體主義大於個人主義完全不是一個價值觀。

所以你把美國立國的這一套思路放到漢獻帝楊平身上。

那就是楊平所主張的:天下可以不姓劉,漢室也可以不存在,只要老百姓過得好。這個才是前提,這個前提不滿足,那所有的政治活動都是打著為民的旗號爭權奪利。

這可就太超前了,或許,這就是編劇的理想國吧。

劇透下大結局吧,一心爭權奪利不擇手段的曹丕顯然是要上位的,新漢獻帝楊平顯然是註定要失去了一切的,無論他愛的人,他罩的兄弟,還是漢室......

但是,縱使變成一介布衣,背上藥囊行走江湖為人治病。他終究還是實現了他的理想,老百姓得到了太平日子。

如果他選擇拿起刀柄爭奪權位,他只是魯迅筆下歷史中“吃人”的巨獸;而當他為了天下放棄一切的時候,他才真的“擁有”了天下,他才真的是百姓心中的無冕之王。

昨日大號記憶承載文章鏈接:

月收入2千~5千的中等收入群體能過中等日子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