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雲托月,千萬不要小看那些“可有可無”的插入音

  • 自摸琴絃始一年有餘,雖才疏學淺,寡見鮮聞,卻窺得些許門道。然不才,不及大智慧,望獻之,乃與吾輩共勵之!

  • 像我們熟悉的指彈大師:曹思義、岸部、押尾桑、GIN等,他們的作品之所以長盛不衰,為琴友所翻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作品構曲精妙。每一節、每一拍,每一個音符都用得恰到好處,不顯累贅。
烘雲托月,千萬不要小看那些“可有可無”的插入音

押尾光太郎

  • 而在一些曲段中,創作者會融入一些”插入音“(先可以這麼理解,可能叫法不準確,姑且先這麼說)。如果把這些”插入音“拋去不彈,只彈剩下的,對整首曲子的效果影響不大,旋律沒多大改變,但是感覺少了點什麼東西在裡面,或是伴奏,或是情感?當然,作譜者創作每一個音符都有其道理可言,只有將譜子中每一個音符一個不落彈奏下來,方能達到”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渲染效果。
  • 先舉個栗子:

中國指彈大家曹思義的一首《如煙長廊》中,開篇的第一處延音符,也就是第9曲段,這一部分"插入音"如果不彈雖不影響旋律,卻烘托不出作者想表達那種往事如過往雲煙的效果,

烘雲托月,千萬不要小看那些“可有可無”的插入音

  • 再如GIN的《願櫻》第11小節,省去滑音後面這些音符,直接跳到後面的大橫按並”無傷大雅“。但是這些音符在全曲卻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承接上闋那種幽怨悽清的情感,開啟下闋作者想表達的希望櫻花能帶領自己走出夢幻,重回現實的心跡)。如果”腰斬“掉這些”插圖音“,即使配上混響,手法再高超,也達不到原曲的效果。
烘雲托月,千萬不要小看那些“可有可無”的插入音

  • 最後一個,岸部真明的《Dandelion》。重複兩次的前奏到高潮部分之間的這些音符同樣作為連接上下文的作用,不可或缺。
烘雲托月,千萬不要小看那些“可有可無”的插入音

  • 在我看來,如果把一首完整的曲子比作一棵大樹,而這些”插入音“就相當於盤枝錯節的葉子和樹枝。有了這些點綴,才可謂真正的樹。
烘雲托月,千萬不要小看那些“可有可無”的插入音

  • 經常看美劇的朋友,會注意老外說話時會頻繁使用一些插入語。像”you know"、"personally"、"that is to say"、“by the way"......這些詞的運用也讓對話變得更加地道和連貫。
烘雲托月,千萬不要小看那些“可有可無”的插入音

  • 當我們在現場聆聽演奏的時候,在音響和混響的干擾下,可能聽不到具體的這些音符。但他們已經融入到曲子的靈魂深處,飽滿而深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