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黨建長廊入腦入心 鄉村振興組織引擎強

新華社長沙11月6日電(記者陽建)金秋時節,沿省道S211由南至北穿過株洲縣,彎彎公路上黨旗迎風招展,電線杆上黨建路牌美觀鮮豔,路旁不時出現高懸黨徽的村部,遠處一片片農村產業示範基地都已喜獲豐收。

“每天回家時不時抬頭看一看,我家這段路上的黨建知識都能背出來了!”湖南省株洲縣南岸村農民劉樹生對黨的十九大精神十分熟悉,學習載體不是電視不是書本,而是路邊讓人入腦入心的黨建路牌。

為了生動活潑地講好黨的故事,直觀闡釋黨建理論,株洲縣利用貫穿該縣全長66公里的省道S211兩旁的電線杆,製作了通俗易懂的黨建知識路牌,集中宣傳十九大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全面從嚴治黨,路牌覆蓋6個鎮、94個村、近30萬人,每天有近萬人的流量。

百里黨建長廊入腦入心 鄉村振興組織引擎強

↑湖南省株洲縣黨建長廊一景。(資料圖片)

“路牌看似普通,但每天過路就可以學習黨建知識,是老百姓最喜聞樂見、瀏覽次數最多的黨建讀物。”大觀村農民林知洋告訴記者,不少老百姓騎摩托車時特意停下來看看黨建知識。

走進朱亭鎮浦灣村,便民服務中心、黨員活動室、村民大舞臺等一應俱全,而之前的村部只有4間破屋……2017年株洲縣啟動全縣村級服務平臺新建、改擴建和維修工程,讓黨員幹部群眾都有“家”可歸。

“以前,黨員開會的地方都沒有,群眾活動也沒場所,‘三會一課’等制度流於形式,嚴重影響了基層黨建工作。”農村黨員廖澤輝說。

如今,株洲縣139個村級服務平臺已按照統一標準投入使用。每個村部設有50平方米以上的便民服務大廳,開設勞保、民政等多個便民窗口,下放49項服務事項,村幹部“一條龍”服務代辦,讓群眾不出村就能辦理各種民生事項。

“黨建需要平臺載體,也需要儀式感。以前,黨員活動就是一年開兩次會,現在每月都有主題活動,老百姓辦事一週七天都有人值班,明顯感受到黨群關係更融洽了。”南洲鎮黨委副書記馬文雯說。

百里黨建長廊入腦入心 鄉村振興組織引擎強

↑株洲縣南洲鎮北洲村新建成的村級綜合服務中心。(資料圖片)

臨近黃昏,大觀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座無虛席。武漢大學博士生、2017級選調生張傑正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為村民們上一堂“量身定製”的產業富農動員課,實踐站內不時傳出的陣陣掌聲打破了鄉村的寧靜。

記者走訪發現,類似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遍佈株洲縣各村,黨員幹部、致富能人、鄉賢模範輪番上臺,既講述黨的十九大精神,也闡述脫貧致富、農業結構調整等知識,將黨建與鄉村實踐有機結合。

“新枝嫩葉香花,啼鶯舞燕鳴蛙。麗日和風朗駕,輕煙亮瓦,走親人似歸家。”這是株洲縣經科局幹部張永跟在“網格走親”大走訪中寫下的一首詩詞。為改進黨員幹部作風,貼近服務群眾,株洲縣的黨員幹部們紛紛進農村、入社區、訪群眾,捕捉群眾最質樸的願景,體味群眾奮鬥的艱辛,解決群眾最迫切的問題。

百里黨建長廊入腦入心 鄉村振興組織引擎強

↑網格走親活動中,走訪幹部正在為群眾解答政策。(資料圖片)

殘疾救濟、危房改造、創業補貼……株洲縣已有111個單位、9015名黨員參與“網格走親”,與96632戶老百姓結成“對子”,收集群眾訴求和問題共計4356件,現場解釋或解決問題2314件,還有2042件正在辦理中。

鄉村振興能否持續,關鍵在是否有產業。株洲縣村級黨組織做好“黨建+產業”文章,通過成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完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引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培育了一個個農村產業示範基地,描繪了鄉村振興產業藍圖。

朱亭鎮龍鳳村支部投入300萬元改善村域內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引進紅麻、薯尖等經濟作物,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形成專業化、品牌化的產業鏈,實現年人均增收8000餘元,解決剩餘勞動力450餘人。

百里黨建長廊入腦入心 鄉村振興組織引擎強

↑株洲縣村級產業白壁村“蓮魚共養”基地喜獲豐收。(資料圖片)

“多虧有村支部安排黨員對我進行傳幫帶,明年要把油葵種植規模再擴大。”淦田鎮銅鑼村農民齊志明一心想發展產業,但苦於缺乏資金和技術不敢試水。村支部瞭解情況後,鼓勵他調整農業種植結構,並派本村能人黨員傳授油葵種植技術、聯繫優良品種、申請惠農貸款。今年3月,齊志明流轉了30餘畝農田種油葵,預計收益可達4萬元。

黨建星火可以燎原,株洲縣計劃到2020年完成16.08萬畝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任務,沿S211主幹道建成2個5000畝高產示範片,8個1000畝示範片,20個以上500畝示範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