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養老,工人每月數千農民才幾十,老農民:我交的公糧去哪了

現在我國養老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城市的工人及其他崗位的人退休了,一般每個月都能領到3000-5000元左右的退休工資,這些錢基本上能滿足他們一家人的生活開支,要是夫妻倆都有退休金的話,甚至還可以幫襯一下子女。而同樣到了退休年齡的農民們,每個月卻只能領到可憐的60元,連買米的錢都不夠,養老的重擔,完全落在子女們肩膀上。

有人說,工人們有養老金,是因為他們交了社保,而農民沒有交社保,沒有養老金也正常。事實真是如此嗎?

同樣是養老,工人每月數千農民才幾十,老農民:我交的公糧去哪了

養老問題,是社會關注的焦點

現在60歲以上的農村人,都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之前,那時候的農村是什麼狀況呢?是搞農村合作社的時候,那個合作社不同於現在的農村合作社,是以村、組為單位的集體合作社,像一個國有企業一樣,一村人一起幹活,一起分配勞動任務,按工作能動強度領工分,和現在企業是同一個形式,那時候的農民,和工人們一樣的朝八晚五的上班,不過一個在田地裡,一個在工廠裡,所以老一輩的農民叫那個時代為大集體,這種現象,現在的80後應該聽說過,至於90後,00後們恐怕聞所未聞。

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還沒有多久,全國物質匱乏,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都很低,國家在鬥完地主之後,將土地全部收為國有,分給老百姓耕種,為了提高生產力,將村民們統一協調和管理,各村都成立了合作社,這一模式也極大的帶動了當時農村的生產力,為城市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同樣是養老,工人每月數千農民才幾十,老農民:我交的公糧去哪了

農村養老,什麼時候才能更城市一樣

現在到達退休年齡的農民們,他們經歷過50年代的饑荒,60年代的貧寒,70年代的建設,80年代的承包到戶,白手起家,甚至有些還經歷過30年代,40年代日本侵華時期的動盪,他們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他們的悽苦與悲涼,現在的人永遠無法體會。

他們沒有快樂的童年,兩三歲就被送到幼兒園生活,因為父母和大人要開工,賺工分,沒有工分,就沒有糧食,在那個物質極其貧乏的年代,有錢都買不到吃的。他們十來歲,就要開始幫生產隊看牛養活自己了,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有些30多歲了還在啃老,不知道這些人羞不羞。我記得我媽媽曾經告訴我,她11歲的時候,看到別人開工的,每天能吃上一個饅頭,她很想吃,就主動放棄了學業,只為了那個饅頭。

那個年代,讀書雖然是免費的,但農村養一個人不容易,所以大多數人在能夠賺錢的時候,一般會輟學到生產隊賺錢。60年代以前出生的絕大多數人,因為貧窮和飢餓,他們基本上沒上過幾年學,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但是,正是因為他們把青春熱血揮灑在農村的土地上,才讓城市保持了強勁的發展。

同樣是養老,工人每月數千農民才幾十,老農民:我交的公糧去哪了

城市的老人養老金多,不依靠子女

現在有一些年輕人可能會問,那個時候需要這麼多農民種地嗎?我想告訴你,那麼多人可能還不夠。因為那個時代,農民都是靠原始的人工種植,效率低下,再加上當時雜交水稻還沒出來,糧食產量不高,基本上是靠天吃飯。風調雨順還好說,要是遇到災年,那就只有餓肚子了。雖然,那個年代他們自己都吃不飽,但還是每年按時向國家交公糧,城裡那麼多人,就是靠他們的公糧養活的。他們辛辛苦苦,一年到頭,還不能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

不但要種地,那時候的農民,在農閒的時候,還會被派到外地支援建設,農閒時也沒有休息,他們要修馬路,修水庫,修水渠。在我們老家那個縣就有個水庫,我的父母在70年代都參與了修建,本來屬於集體的水庫,現在成了國有企業,水庫養殖的魚、以及建電站發電的收益,卻跟當年修建水庫的農民一分錢關係也沒有。

老農民為國家做了這麼多貢獻,他們的勞動時間,以及所做的貢獻並不比工人們少,為什麼同樣是是養老,差別會那麼大?有年輕人辯解說,一個屬於國有企業,一個屬於個人,一個繳了社保,一個沒繳社保,這就是他們養老金的不同的原因。

同樣是養老,工人每月數千農民才幾十,老農民:我交的公糧去哪了

農民辛苦了一輩子,老了還要種地

但我想說,小夥子,你讀書少,沒文化就不要發聲。那時候的工廠和農村合作社,都是屬於國家和集體的,那個年代,私營經濟很少,當農民和當工人都是一樣,對於有技術的農民來說,他們還不願意去當工人,只有那種沒技術又沒能力的人才會去工廠,有能力、有技術的都留在農村,在農村他們可以找工程做,那樣賺的更多,只要他們每個月按期交給生產隊一定的收入即可。

打個很簡單的比方,有技術的人,在外面私自接私活,那時候一天可以賺一塊錢,每天扣除吃住還可以存個八毛,再每天交給生產隊3毛錢,自己一天可以賺5毛錢,而留在工廠的工人,以及在合作社做農活的農民,一天只能拿到一兩毛錢,這些有技術的人,不但自己賺的多一些,同時也為生產隊創造了收入,兩全其美。

同樣是養老,工人每月數千農民才幾十,老農民:我交的公糧去哪了

希望農民養老不再是難題

至於社保,那更扯淡了,國有企業是從1986年10月份才開始實施繳納養老保險的制度,而全面實行更是在1993年才開始,而我們的農民,卻一直在交公糧,一直交到2006年,我記得小時候還給父母背過公糧到公社呢。

正因為如此,老農民們看到工人們每個月都能領到這麼多退休工資,他們才會問:他們以前的公糧是不是白交了?以前交的公糧能兌換成社保嗎?

以前的公糧,也就是當時的農業稅,是國家通過以糧代稅的形式,向農民徵收的額稅款,農民們把糧食完全無償上交給國家,如果不交公糧,恐怕比現在逃稅還更嚴重,不但會罰款,村幹部和鄉鎮幹部有事沒事就會到你家喝茶,直到嘮叨你交糧為止,而且,不交公糧,你家裡要是有人結婚、遷戶口什麼的都辦不了。

而且那時候的農民覺悟都比較高,不會無故拖欠公糧,而且怕公糧不過關,還會挑選質量好的糧食上交給國家。正因為每年有這麼多農民上交公糧,才養活了那麼多的城裡人。那個年代的農民,交了一輩子的公糧,現在他們都老了,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養老問題,卻領不到什麼養老金,所以老農民們會問能不能將公糧兌換成社保,就像下崗職工折算成工齡一樣?

同樣是養老,工人每月數千農民才幾十,老農民:我交的公糧去哪了

願每一個老人都老有所依

還有,同樣是工作,為什麼工人和其他的職業就比農民賺的多?是農民懶嗎?不是,是我們國家的農產品價格低。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人多地少,所以農業機械化、規模化程度不高,農產品競爭力比不過人少地多的美國,但是,我們可以參考同樣人多地少的歐洲,以及附近的韓國、日本啊,他們的農產品價格是多少?一條魚幾百元,一個西瓜也是幾百上千元,而我們國家呢,一條魚幾塊錢,一個西瓜也是十來塊錢,這麼低的價格,有時候本錢都不夠,農民們苦不堪言。種個地還要虧本,導致了大部分農民寧願以打工為生也不願意種地,農導致村大片的田地荒蕪。而他們打工的私人企業,也很少有為他們購買社保的,等這些農民工老了,養老一樣也是個問題。

同樣都是工作,同樣都是奉獻,請社會多關注一下我們的農民,讓我們農民朋友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