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記者追蹤女排15載與郎平姐妹相稱 她創辦我愛女排服務球迷

“記者節,整理過去四年的足跡,因為滿懷熱愛一路跟隨,收穫太多難忘的記憶,感謝女排,引領我走過又一個美好的四年。”這是馬寅2016年11月18日的一條微博,距今5個月,入行20年。

▼馬寅報道了2003年以來中國女排所有重大賽事

女記者追蹤女排15載與郎平姐妹相稱 她創辦我愛女排服務球迷

2014年底,作為中國排球最資深、最專業的記者之一,馬寅創辦排球類微信互動平臺——我愛女排。經過三年努力,成功打造出國內最優質的排球新媒體平臺。近日,伴隨郎平出任中國女排總教練,馬寅把自己下一步的職業規劃設計到了2020年東京奧運會。

3月下旬的一個午後,北京東城的一家西餐廳,我和剛參加了體育總局組織的弘揚女排精神研討會歸來的馬寅,在邊吃邊聊中開啟了這次對話。

從《鐵在燒》到《我愛女排》

很多朋友知道,體育大生意的創始人團隊出自體壇傳媒,因此,對馬寅這個名字我們再熟悉不過。

馬寅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在來到體壇之前,她供職於《新體育》雜誌和《中國體育報》,先後報道過足球、體操、跳水等項目。在專職報道排球之前,馬寅曾親歷了足球“遼小虎”的興衰,並出版過《綠茵王子李金羽》、《絕對大羽》和《鐵在燒》。

▼馬寅曾親歷了足球“遼小虎”的興衰

女記者追蹤女排15載與郎平姐妹相稱 她創辦我愛女排服務球迷

2002年,馬寅加盟《體壇週報》,2003年開始專注於排球報道。憑藉出色的採訪寫作能力,她迅速得到了業界公認,不但以獨特的細膩文風吸引眾多讀者,更以投入感情的個性化工作方式與女排隊員打成一片。

14年,四屆奧運會,馬寅報道了中國女排所有的重要比賽:親歷2003年世界盃和2004年奧運會的輝煌,陪伴女排走過此後的低谷,終於等郎導再次出山,創造里約奪金的神話。

回憶“我愛女排”的微信公眾號創立,馬寅直言,是女排國手曾春蕾的一個提議所促成。“2014年年底,我寫了曾春蕾的一篇長文,她看了問,怎麼不把這篇內容放到公眾號上?其實我當時已經註冊了公眾號,但是已經好久沒寫了,但隊員們認為公眾號這種形式,更利於保存和轉發。”

▼我愛女排中國女排助威團

女記者追蹤女排15載與郎平姐妹相稱 她創辦我愛女排服務球迷

這個很偶然的交流,促成了“我愛女排”公眾號的誕生。馬寅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排球記者商量,大家都認為排球報道應該有更具傳播力的平臺,他們開始把自己寫的文章發到這裡。

馬寅坦言,自有了“我愛女排”,很多以前跟蹤採訪但沒有平臺發佈的內容有了發表的機會,內容也更個性化、更好看了。憑藉和女排團隊的良好關係,以及多位排球資深記者的一線報道,“我愛女排”迅速成為國內排球領域的第一微信平臺,馬寅也被公認為目前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排球記者。

從紙媒到新媒體的挑戰

“我愛女排”微信公眾號的誕生並逐漸壯大,也是馬寅對媒體行業發展變化的思考實踐。

從2010年以後,傳統媒體逐步式微,新媒體漸漸進入紅利期。“我意識到,平面媒體落後於時代發展了,已經不適合別人保存。而像微信公眾號這樣的新媒體形式,也不僅僅是一個新聞信息的載體,更是一個信息發佈與溝通互動並重的全新平臺。”

▼郎平在里約接受馬寅的採訪

女記者追蹤女排15載與郎平姐妹相稱 她創辦我愛女排服務球迷

“一方面,我們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做自己擅長的事,那就是發揮其媒體屬性,把我們掌握的優質的資源,尤其是關於郎導和中國女排的一手信息資源,通過這個平臺與球迷分享。這種分享形式可以是多樣的,文字、圖片、視頻等等,遠比紙媒多元,因為這是我和夥伴們擅長的,做得相對得心應手。而另一方面,我們更多是在不擅長的領域主動迎接挑戰,這個領域就是新媒體賦予的互動溝通功能。”

馬寅坦言,從做這個公眾號開始,她和團隊就在討論,應該給讀者提供什麼樣的服務。“我們嘗試了所有關於公眾號或者內容平臺發展的方式,比如粉絲經濟:把頂尖資源和普通人對接,開發其系列產品、組織觀賽和出版物。實際上,不能說每一件事情都有計劃,但是知道往前的路上需要這個東西,就做了。”

▼我愛女排出版了多本女排主題畫冊

女記者追蹤女排15載與郎平姐妹相稱 她創辦我愛女排服務球迷

三年內,“我愛女排”聚集了數萬名忠實的排球迷,組織了亞錦賽、大獎賽、世界盃、奧運會系列球迷觀賽活動;出版了《那時花開》、《光榮綻放》、《里約之路》系列叢書,與國際潮牌聯合開發排球女孩服飾系列⋯⋯在各種陌生的領域,馬寅和她的夥伴們做出了諸多嘗試。

獲資本的青睞,也需保持內心平衡

伴隨國家發佈46號文件,內容創業者成為中國體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愛女排”也越發受到關注。里約奧運會後,有幾家資本找上了馬寅。“現在確實有人跟我在談融資的事情,對此我很慎重,我擔心資本的介入,會背離當初創建這個公眾號時的初心。”馬寅說。

▼近年已舉辦了10多場球迷活動

女記者追蹤女排15載與郎平姐妹相稱 她創辦我愛女排服務球迷

目前,“我愛女排”團隊的成員不到10人,多以生產內容為主。儘管排球運動的受眾相對偏少,但“我愛女排”大多數文章的閱讀量都在2萬以上。“很多看到我們閱讀量的同行都認為,“我愛女排”有30萬+的粉絲數量。其實,我們的粉絲還沒有那麼多,只是用戶粘性相對高一些。”馬寅說,“這跟我們一開始的定位有關,我們一開始就是面向C端的模式,所以最初是不可能做到商業化的運作,讀者都是來看實料的。如果寫出來的文章、為球迷提供的服務,有明顯的商業色彩,就會違揹我們的初衷。所以,我們的底線是插入類的廣告,或者是冠名的方式開闢新的欄目。”

“終究,我們還需立足於根本,做好優質內容後,再去開發它的盈利模式和可持續發展機會。比如短視頻,我們手裡掌握的資源還是很豐富的,而且我們也有很多創意和想法,未來可以請冠軍們參與到一些視頻節目製作中來,也可以出品一些高質量的視頻產品。”

▼未來,我愛女排將在短視頻方面發力

女記者追蹤女排15載與郎平姐妹相稱 她創辦我愛女排服務球迷

“如果有資本進入,我們的定位是藉助外力去把‘我愛女排’做得更好,而不能忘了做這個號的初心。以前,我可能非常排斥入資的問題,但為了得到團隊發展的機會,有時是必須有外力支持的。我現在也找到了一個平衡點,而不是像以前那樣A面和B面都不能接受。”

採訪最後,馬寅談到了“我愛女排”未來的運營模式——用優質內容帶動流量,為球迷提供服務,增強粘性,打造垂直於排球的多媒體平臺。此外,“我愛女排”也會多組織一些具有社會效益的活動。“近兩年來,我們組織了十多次球迷活動,目的是引導球迷真正理解女排的正能量。在女排的場地,用女排的用球,讓他們參與到排球運動中來,而不是簡單的讓他們當迷弟迷妹,是從排球中獲得樂趣而不是簡單地去追星。”

▼郎平在場邊與我愛女排球迷合影

女記者追蹤女排15載與郎平姐妹相稱 她創辦我愛女排服務球迷

圓者之轉,非能轉而轉,不得不轉也;方者之止,非能止而止,不得不止也。15年來,工作崗位縱變,不變的是馬寅對於排球的熱愛。2008年,《我愛女排》出版,2014年,同名公眾號“我愛女排”上線。“我愛女排”在新的奧運週期將會有哪些大動作?我們期待馬寅給出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