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刷抖音,爸媽送我去電擊!”

1

2008年7月,距離楊永信創辦網戒中心已兩年有餘,苗東東的噩夢始於此。

一切悲劇的開始,始於那檔火遍大江南北的電視節目-《戰網魔》。




“20歲,刷抖音,爸媽送我去電擊!”


戰網魔

苗東東是個聰明早慧的孩子,家在廣東深圳的他,6歲時候就會5分鐘玩轉市面上最難的魔方。家裡的小電器、遊戲機全都被他拆了個遍,爸媽毫無察覺,因為他要在爸媽下班回來之前就能裝回去。

為什麼不能讓爸媽察覺?這就要歸咎於苗東東父母的職業:

苗爸-深圳某重點中學校長,主要帶數學課。苗母-同校語文老師。再往上翻兩輩兒,也是教育行業,不然就是會計。

當年苗爸追苗媽的時候就說:你跟了我,咱家孩子教育就沒問題了!生出個孩子,數學隨我,語文你教,別的科目咱爸媽都能輔導。



苗媽聽言,心花怒放。

二人一拍即合,相約在那青春年華1991,一場乾柴烈火不久,苗東東就在爸媽快樂的憧憬中與無盡的期望中誕生。

當然,苗東東大名不叫苗東東,叫苗創奇,這代表家人希望他能創造奇蹟。不過,小名東東也很有含義—苗爸是毛主席的絕對崇拜者,熟讀毛選和詩詞。

一切都是那樣的順其自然,按照苗爸苗媽的期待順利發展。直到初升高的時候,苗東東考了所在學校前三,苗爸苗媽獎勵了小東東一臺電腦。場面便如大江決堤,一發不可收拾。

因為爸媽發現,作為教師的自己,無法控制住兒子的網癮。也是因為2005年,一款叫做魔獸世界的遊戲在中國大陸獲得代理權,立即席捲了深圳所有的學校。苗東東迅速被遊戲裡奇幻的設定,升級系統,魔幻的新世界吸引,成了最早一批最小一批魔獸世界的忠實玩家,開始徹夜玩遊戲,逃課去網吧。

東東在遊戲世界裡,是絕對的高手。也成了學校裡的有名代練。

爸媽沒發現,因為作為教師的他們,從小對苗東東放養教育,兒子卻很爭氣,學習很自覺。他們發現的時候,苗東東從入學的第三,期末考變成了800名。

打那以後,爸媽對苗東東多次棍棒男女雙打教育也束手無策。沒收電腦也找不到他躲藏於哪個網吧的苗媽,幾乎對苗東東的教育完全喪失信心。

2008年看到了戰網魔這檔節目。苗媽看到了希望:央視宣傳的戒網癮醫院,能錯嗎?


“20歲,刷抖音,爸媽送我去電擊!”


她立即給楊永信去了電話。

楊老師,說起來真的慚愧,我們都是老師,卻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讓他染上了網癮...他之前是個多好的孩子。“

”沒問題,孩子你給我送過來,絕對能給你戒掉網癮...“

爸媽騙東東去海邊出去旅遊散心,苗東東也不疑有他,卻在到達臨沂的時候,被幾個大漢拖走了。

爸媽給他報的是半年戒除網癮療程。


2


半年後,苗爸苗媽去接苗東東,他已經變了一個人。

他再也不願意多和爸媽說一句話,甚至不會開口喊爸媽兩個字。

他是不再上網了,可是他也不再有一絲絲生氣了。

原先的靈慧閃動,被麻木冷漠,對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的態度取而代之。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爸媽發現,他開始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開始無故大叫,甚至,必須早上8點上廁所,晚上5點上廁所,別的時間,都不可以。深夜,他突然起立唱國歌,嚇得姥姥心臟病發作。

苗東東瘋了。他說爸媽是這個世界上最卑鄙的人。

他在楊永信網戒中心經歷的,是上個世紀30年代的精神科醫生的電擊療法。


“20歲,刷抖音,爸媽送我去電擊!”


傳統電擊療法

治療時,醫生通過電休克機,用適量的電流刺激患者大腦,從而誘發腦部類癲癇樣放電,使患者意識喪失和全身抽搐發作,達到控制精神症狀的目的。

楊永信和廣大家長說,網癮是一種精神疾病。

苗東東經歷的,是這些:


“20歲,刷抖音,爸媽送我去電擊!”


苗爸苗媽在一系列後續的報道里,才隱約想象到兒子經歷了什麼。

而2013年的網絡流行語第二名:為什麼要放棄治療?為人津津樂道的同時,卻鮮少有人知道,來源正是楊永信的網戒中心。

讀起來好笑的何棄療,是苗東東們不能承受之輕。


3


距離楊永信和他的網癮戒除中心被曝光已經10年了,可楊永信帶來的恐懼依然困擾著人們。

這兩天,網友上傳的一則據稱是“臨沂四院13號室的慘叫聲”的視頻引發軒然大波。從視頻中可以清晰地聽到,一個小孩在慘叫、哀嚎,而後還傳來沉悶的撞擊聲。

臨沂四院即臨沂市精神衛生中心,當年楊永信擔任主任的臨沂網戒中心也在這裡,以太陽穴電擊治網癮臭名昭著。


“20歲,刷抖音,爸媽送我去電擊!”



隨後,官方發出聲明,聲稱視頻僅僅是9歲弱智男孩的叫聲,與電擊無關。


“20歲,刷抖音,爸媽送我去電擊!”


大多數網友對這樣的回應嗤之以鼻:


“20歲,刷抖音,爸媽送我去電擊!”


“20歲,刷抖音,爸媽送我去電擊!”


“20歲,刷抖音,爸媽送我去電擊!”


4

你能想象嗎?

即使你已經二三十歲了,即使你已經在工作了,但只要你每天回來玩三四個小時遊戲,刷一兩個小時的抖音,你就有可能被確診為“網癮”病。


然後被爸媽送去網戒中心。

他們把孩子送進這個救治中心的理由,除了被認為有網癮的少年,還有同性戀、晚婚的、早戀的、被父母認為“不正常”的、高考填志願與父母意見不合的、被家長髮現過於頻繁打飛機的等等。

爸媽期望孩子變成自己想要的木偶,希望孩子對自己感恩戴德。

“20歲,刷抖音,爸媽送我去電擊!”


其實,不是網癮,不是叛逆,不是不良行為,是家長的控制慾罷了。

他們需要一個背鍋俠,一個可以掩蓋家庭教育失敗的東西。

愛,是理解,是陪伴,是關懷。不是控制,不是強迫,更不可能是一句為了你好,而葬送你的一生。

可惜,為人父母,無需考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