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霸:所謂天才,不過是每一天的積累成才

清華學霸:所謂天才,不過是每一天的積累成才

清華學霸:所謂天才,不過是每一天的積累成才

很多人以為,清華是天才輩出的地方。是!超算、衛星、十項全能,都是同齡人可望不可及的成就。

但這背後,他們說出了成功的小秘密:超算團隊與世界高手競賽,連在桌子底下小憩都是一種奢侈;成員一年年從打雜起不斷訓練,年復一年付出終成大滿貫;溫家星講述“天格計劃”,曾被評委潑冷水,“發射衛星是國家的事情,大學生歇著吧”。

他們熬穿無數個夜晚,才將衛星送上太空圓夢;宮克威苦練八年,傷病險些擊倒了他,但酷暑嚴寒他從不止步……

其實,所謂天才,不過是每一天的積累成才。

清華學霸:所謂天才,不過是每一天的積累成才

很多人說,2018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們失去了很多,許多故事在此畫上句點。

其實,每一年都如此不凡,因為我們在見證收穫與突破,更多傳奇從此開端。

我是清華大學的碩士生傅宇傑。我曾無數次踏上這個舞臺,那時,我是“鄧稼先”的扮演者,演繹著60年前馬蘭基地的奮鬥歲月。有時,走上舞臺前我會想:在技術全面封鎖、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鄧老他們用心血與汗水澆灌了第一顆原子彈的盛開,中國從此站了起來!而今天的同學們,又是否能體會那個年代,那些前輩的心境與意志?

現在,我可以自豪、自信地說:清華人從未忘記。時代變遷、風雲動盪,我們深知:人外有人,唯有拼搏永存。

48小時,不過是普普通通兩天的時間。一群平均年齡20歲的清華小夥伴,自行搭建計算集群在48小時不間斷的國際超算大賽中完成六項優化競速挑戰,並寫出一篇具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水平的論文。英雄出少年,作為大陸唯一參賽的隊伍,清華超算團隊克服簽證等一系列難題,收穫今年第三冠,實現了2018年超算競賽的大滿貫。兩天兩夜連軸轉的奮戰,躺在桌底下的小憩都顯得如此奢侈,但這群少年從未顯露疲態。複雜的賽制和燒腦的題目,在他們眼中是有趣的挑戰。少年強則中國強,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中國計算機學科的未來;縱有千難萬險,對手如林,清華人不懼挑戰。

2018年,清華學生在太空中有了一顆屬於自己的衛星,你或許不會相信。這樣的質疑和看輕,溫家星聽到過太多次。他忘不了評委的話:“發射衛星是國家的事情,大學生歇著吧。”2016年,引力波轟動世界,還是本科生的溫家星敏銳地注意到了其中的可能性,發起天格計劃,帶領跨學科團隊探索宇宙伽馬射線暴。溫家星向邱勇校長承諾:2018年,他們要發射第一顆衛星!這是一項極其複雜和精細的工作,溫家星作為隊長主動挑戰技術難題。他做到了,10月29日8時43分,承載著他們心血的首顆試驗衛星發射入軌。“天道酬勤、格物致知”這是天格的含義,也是他們始終踐行的真理。

一個人,七雙鞋,十個項目,今年8月,本科生宮克威在雅加達亞運會上代表中國榮獲十項全能殿軍,為清華完成了國際大賽上零的突破。“十項全能”被稱為田徑之王,不僅僅需要運動員的爆發力、協調性、耐力,更重要的是數倍的訓練時間,而這恰恰是學生與專業運動員相比最大的劣勢。宮克威不在乎——我們回到宿舍時,他在田徑場開始熱身;假期與家人團聚時,他纏著繃帶埋頭苦練。2018年,他實現了國內六項賽事的全滿貫,劍指亞洲之巔!

很多人以為,清華是天才輩出的地方。是,超算、衛星、十項全能,都是同齡人可望不可及的成就。但這背後,同學告訴我,剛上大學就和班主任打聽超算團隊,一年一年從打雜開始不斷訓練,最終成就了大滿貫;設計方案一改再改,交付節點越來越近,溫家星熬穿了無數個夜,卻眼看著要錯過發射窗口,兩年來所有同學的心血將付諸東流;宮克威苦練八年,傷病也曾試圖阻礙他的前路,但酷暑嚴寒他從不止步。

所謂天才,不過是每一天的積累成才!

我手上的,是清華2018年的錄取通知書。歷經百年風雨的二校門躍然紙上,將清華的第一句問候傳遞給3800個家庭。純手工打造、30餘部件、上百個拼插結構,無數次的優化,王德龍與管玉磊把清華文創送往世界各地。清華,許學子以自由成長的空間,他們也在各領域中超越自己,追求卓越。

10月7日,清華博士生宿涵闖進中國好聲音決賽,在鳥巢的舞臺上淋漓揮灑自己的音樂夢想。在清華,有歌聲的地方一定有宿涵。校歌賽,一二九,他把音樂當作終身的事業,探索人工智能創作,找到科技與藝術交融點。

在清華,與科技同行的還有文學與哲學。修新羽的作品就像科學寓言,她時刻關注身邊工程學科的發展,用文字去展現科學所帶來的社會變化和倫理問題。她說:不是我們選擇寫作,而是寫作選擇了我們。科技時代,她彰顯著清華文學的新力量。

清華人做事,不做則已,要做就做到驚豔。從《水木道》的陡然走紅、到《未來歸來》的校慶情懷;從《THU superhero》的裝置藝術,到《清華零點後》的人文關懷,2018年,導演劉西洋思考著、創作著。器識為先,文藝其從,他們點綴了清華人的精神生活,也讓社會看到了清華文化的多樣包容。

14年前,清華校園講解志願服務團成立了。他們以傳播清華歷史與文化為使命,僅僅十一假期,116個集體,就有超過2700人次學生參與,產生志願工時超過1萬小時。更多清華志願人從這裡出發,為來自西部的學子舉辦英語夏令營,成為世界夥伴到清華的第一張名片。校園宣講看似一件小事,但身在校園,心懷天下,青年公益不都是從校園出發嗎?

11月18日,博士生程正雨成為了嵛山島東角村的一名榮譽村民。自2014年,他累計組織師生300人次,為祖國12個省份16個區縣建設了“鄉村振興工作站”。他說,他想為鄉村做點實事,從最初的一個人,帶著一個隊伍,慢慢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程正雨將自己的專業所學、志趣所向與國家戰略、改革開放、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這就是青年學生的風采。

來自阿富汗的沙明決意來到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他利用閒暇時間,走進中國基層,更加全面地認識中國,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國。他意識到,中國與阿富汗的文明,在過去兩千多年中不斷聯結;作為“一帶一路”的親歷者,他加入了博士生講師團,把他的所思所想、所學所閱傳播給更多人。他發起成立了“清華大學學生一帶一路研究協會”,主辦了首屆“亞洲青年圓桌會議”併發布《亞洲青年宣言:人工智能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從沙明身上,我們看到世界青年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竭盡所能,這是全人類的事業,這是清華人的志業。霍金先生在遺作《終極問答》最後寫道:未來是否繁花似錦,源自我們當下之努力。做一個勇敢的人,做一個好奇的人,做一個堅定的人,翻山越嶺,事竟成。

這一年中,我們見證了人類偉大靈魂的逝去,親歷了風雲詭譎的國際博弈。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現在正是重拾這種精神的時刻。55年前,清華人用生命譜寫戈壁上的那一聲巨響,讓世界聽到了中國的聲音;今天,清華學生在校園中用拼搏發出吶喊,讓世界矚目中國的未來。

2019年,道阻且長,吾將上下而求索;未來可期,奮鬥不負新時代。

本文轉自清華小五爺(ID:xiaowuyeyuanthu),清華園內專職深度觀察,把每一個清華故事說給你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