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西南聯大遺址,追憶自由夢想聖地

尋訪西南聯大遺址,追憶自由夢想聖地

好的大學,就真的像一所大學

西南聯大,就是中國曾經最好的大學,至今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望其項背。

這所大學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抗日戰爭時期臨時合併,僅在昆明存在了八年零八個月。

尋訪西南聯大遺址,追憶自由夢想聖地

我們耳熟能詳的知名人士,諸如聞一多、朱自清、梁思成與林薇因、金嶽霖、錢穆、馮友蘭、華羅庚、沈從文、汪曾祺、蔣夢麟、梅貽琦、錢鍾書、陳寅恪、吳晗、費孝通、劉文典、許淵衝、吳大猷、卞之琳、馮至、朱光潛、穆旦等等,就是西南聯大的靈魂人物。

尋訪西南聯大遺址,追憶自由夢想聖地

自由之境地,才能產生自由之思想

西南聯大的辦學宗旨是學術自由,兼容幷包,以天下擔當為己任,有“內樹學術自由,外築民主堡壘”之美譽。

在這裡,可以聽到遠古文明的詩音,可以學到現前沿思想,可以看到東西方文明碰撞的火花……

尋訪西南聯大遺址,追憶自由夢想聖地

在當時,歐美學者稱,世界的教育中心只有三個:美國、英國、中國昆明

在當時,全國學子的夢想就在昆明,他們冒著炮火、忍飢挨餓,千里迢迢徒步到昆明。

現為中科院院士的潘際鑾、著名翻譯家楊苡在訪談中,都講述過自己也有這樣長途跋涉奔赴昆明求學的經歷。

尋訪西南聯大遺址,追憶自由夢想聖地

苦難磨礪出珍珠

當時的西南聯大,校舍及其簡陋,大多都是臨時用茅草蓋起來的,一下雨就滿屋漏雨,無處可躲。

室內沒有燈,大家只能藉著窗外的光線看書。

而最大的困難,就是吃飯問題,全校師生都吃各種雜糧攪合的“八寶飯”,且常常吃不飽,教授們常常需要兼職做點其他的以養家餬口。

尋訪西南聯大遺址,追憶自由夢想聖地

據說,同學們因經濟拮据,常常選擇吃胡蘿蔔,邊吃著胡蘿蔔邊聊詩詞,成為校園裡的一道風景。

著名哲學家宗璞(馮友蘭的女兒),在書中記錄了一段仉欣雷評價西南聯大師生的對話:“照說,人都受環境影響,可你們無論環境怎樣壞,總有一種清氣,或說有一種清貴之氣,很奇怪。”澹臺瑋沉思地說:“雖然吃的是‘八寶飯’,我們卻處在一個擁有豐富精神世界的集體中,那力量是很大的。”

尋訪西南聯大遺址,追憶自由夢想聖地

在短暫的八年時間裡,西南聯大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奇蹟,在不過3343名畢業生中,培養出楊振宇和李振道2位諾貝爾獎得主,鄧稼先、趙九章等8位“兩彈一星”的功勳,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徵鎰等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宋平、彭佩雲、王漢斌等多位國家領導人,以及100多名人文大師、174名兩院院士以及無數各行各業的棟樑人才。

尋訪西南聯大遺址,追憶自由夢想聖地

大師逝去,再無大學

我漫步在西南聯大的遺蹟處,不由百感交集、感慨萬千。

曾經,我們國家的教育可與世界頂級學府齊名;曾經,這裡是聞名遐邇的自由思想發源之地;曾經,這裡是無數學子夢寐以求的大學;曾經,這裡有著真正的知識分子、敢於向不平宣戰的勇士……

尋訪西南聯大遺址,追憶自由夢想聖地

然而,“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眼前所見,唯宏宏之大氣,卻不見大師蹤跡。

尋訪西南聯大遺址,追憶自由夢想聖地

大學之大,不在於高樓之大,而在於教師之大、文化之大、思想之大。

大學之大,在於大師,大師逝去,再無大學

尋訪西南聯大遺址,追憶自由夢想聖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