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做錘子就別做釘子

能做錘子就別做釘子

入1月份,負責招聘的HR開始憂心了。因為公司裡的員工開始默默關注外部的招聘信息,尤其是去年工作不順心的,與同事相處不和諧的,沒有上升空間的,都紛紛開始蠢蠢欲動,看看春節後有沒有什麼好機會。

每到這個時候,我就會想起一些↓↓↓

能做錘子就別做釘子

985畢業的程序員,一畢業便進了某大廠。他努力工作努力學習,終於從新員工熬成了專業骨幹。在同一企業做了幾年後,看以前的同學通過跳槽找到了更優的崗位,他也想試試。畢竟,他認為憑藉他優秀的學習背景和大廠的工作經驗,應該比他的同學更吃香。投了十幾份簡歷之後,本來信心滿滿,結果卻沒有什麼回應,個別有回應的,對方開出的薪酬還沒有原來高。

這一切都源於他在大廠學到的技術,只能在大廠所在行業內使用,出了行業就沒有優勢了。其次,大廠分工細緻,每個人只負責流程中很小一部分的工作,做得再厲害也只是精通其中一點。工作內容狹隘,到別的坑,若工作內容多些雜些,可能還沒有小公司出來的人管用。

顯然,一些分工細緻的大公司已然把員工變成了每個崗位定製的螺絲釘。這樣對於企業來講是有好處的,只要把技能培養好,隨時都可以更換螺絲釘。

能做錘子就別做釘子

上面的例子或許更多是身不由己,“被迫”變成了定製螺絲釘。那麼下面的對話反映的則更多是自身原因了。

問某總監:“這個項目,實施得怎麼樣?”

某總監答:“實施數據在XX部門,你問他們的人吧。”

問某HR:“我想買你們公司的XX產品,你給我介紹一下吧!”

某HR答:“我不清楚,你去問銷售吧。”

問某設計師:“這個園子的設計很獨特,靈感來自哪裡?”

某設計師答:“不知道,你問我們主創吧”

很多人在一個行業多年,卻只知道自己手頭的工作,對公司其它部分完全不瞭解。不同崗位、不同部門之間就像隔著大大小小的河流,楚河漢界似的,分得特別清楚。

硬把自己從一顆萬能螺絲釘變成了一顆定製螺絲釘,到別的位置就用不上了。若一直在同一個位置,問題不大。但誰又想一直在同一個位置上呢?

越往上走,職責越多,需要統籌協調的事情越多,知識面要求就越廣。我們除了專注做好一顆螺絲釘,還要努力做一個市場價值更高的錘子才好。

能做錘子就別做釘子

凡事多積累

在做好分內事的同時,有機會接觸到公司或行業相關知識,要多積累。例如參加部門例會時,多聽別的崗位同事的彙報;通過翻閱產品手冊,學習產品知識;甚至通過聽同事的吐槽,瞭解他們平時是如何工作的。只要留心,處處都有驚喜。

多做多思考

平日裡,總聽到一些抱怨,說這個任務安排不合理,說那個工作流程有問題等等。但卻少有人去想辦法,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都覺得這不是自己該去解決的事情。之前看到過一個例子,一個新員工,上級讓她幫忙準備一份文件,跟她講了一下大概流程,簡單解釋了她為什麼要這份文件,發給誰看,哪些內容,還有什麼其他要求。第二天新員工發了一封郵件,還附上了一個文稿SOP(標準流程步驟),說這樣可以形成工作規範流程,方便以後其他新員工操作。這樣的員工,誰不想要呢?在工作中,對優化工作的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能為自己加分的。

不斷學習

社會不斷進步,新技術每天都在誕生,稍不留神就會被時代淘汰。因此,我們需要保持不斷學習。《有效學習》一書的作者曾經說過,未來的人才需具備兩種能力:

1. 解決“非結構化問題”的能力,就是能夠解決那些沒有現成答案的問題。

2. 洞察信息的能力,就是能夠根據現有信息,發現別人看不到的內在聯繫,提出新的見解。

要培養這兩種能力,必須要有一套有效的學習方法:找到價值感——聚焦學習目標——提升知識與技能——付諸實踐——融會貫通——反思與回顧

能做錘子就別做釘子

《有效學習》框架思維導圖(部分)

現在,“終身學習”、“知識付費”已經被大家所認可。但假若花了大價錢買知識,但卻因為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而達不到效果,就太可惜了。想要魚,必先要學會漁,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應先掌握有效學習的方法。

微研究生系列課程,根據“有效學習”中的關鍵步驟進行課程研發。

①訓前學員訂立細化具體的學習目標;

②訓中強調各知識、技能的價值;

③提供足夠的練習試錯,並及時反饋改善意見;

④逐步增加難度,引導學員跳出舒適區;

⑤訓後參與真實項目實踐,促進知用合一;

⑥導師持續輔導,促使融會貫通;

⑦定期提交學習筆記,鼓勵反思與回顧。

能做錘子就別做釘子

能做錘子就別做釘子

能做錘子就別做釘子

能做錘子就別做釘子

能做錘子就別做釘子

那麼究竟是怎樣的課程被學員所認可呢?大家不妨瞭解一下!!!

能做錘子就別做釘子

能做錘子就別做釘子

能做錘子就別做釘子

能做錘子就別做釘子

能做錘子就別做釘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