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做锤子就别做钉子

能做锤子就别做钉子

入1月份,负责招聘的HR开始忧心了。因为公司里的员工开始默默关注外部的招聘信息,尤其是去年工作不顺心的,与同事相处不和谐的,没有上升空间的,都纷纷开始蠢蠢欲动,看看春节后有没有什么好机会。

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一些↓↓↓

能做锤子就别做钉子

985毕业的程序员,一毕业便进了某大厂。他努力工作努力学习,终于从新员工熬成了专业骨干。在同一企业做了几年后,看以前的同学通过跳槽找到了更优的岗位,他也想试试。毕竟,他认为凭借他优秀的学习背景和大厂的工作经验,应该比他的同学更吃香。投了十几份简历之后,本来信心满满,结果却没有什么回应,个别有回应的,对方开出的薪酬还没有原来高。

这一切都源于他在大厂学到的技术,只能在大厂所在行业内使用,出了行业就没有优势了。其次,大厂分工细致,每个人只负责流程中很小一部分的工作,做得再厉害也只是精通其中一点。工作内容狭隘,到别的坑,若工作内容多些杂些,可能还没有小公司出来的人管用。

显然,一些分工细致的大公司已然把员工变成了每个岗位定制的螺丝钉。这样对于企业来讲是有好处的,只要把技能培养好,随时都可以更换螺丝钉。

能做锤子就别做钉子

上面的例子或许更多是身不由己,“被迫”变成了定制螺丝钉。那么下面的对话反映的则更多是自身原因了。

问某总监:“这个项目,实施得怎么样?”

某总监答:“实施数据在XX部门,你问他们的人吧。”

问某HR:“我想买你们公司的XX产品,你给我介绍一下吧!”

某HR答:“我不清楚,你去问销售吧。”

问某设计师:“这个园子的设计很独特,灵感来自哪里?”

某设计师答:“不知道,你问我们主创吧”

很多人在一个行业多年,却只知道自己手头的工作,对公司其它部分完全不了解。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之间就像隔着大大小小的河流,楚河汉界似的,分得特别清楚。

硬把自己从一颗万能螺丝钉变成了一颗定制螺丝钉,到别的位置就用不上了。若一直在同一个位置,问题不大。但谁又想一直在同一个位置上呢?

越往上走,职责越多,需要统筹协调的事情越多,知识面要求就越广。我们除了专注做好一颗螺丝钉,还要努力做一个市场价值更高的锤子才好。

能做锤子就别做钉子

凡事多积累

在做好分内事的同时,有机会接触到公司或行业相关知识,要多积累。例如参加部门例会时,多听别的岗位同事的汇报;通过翻阅产品手册,学习产品知识;甚至通过听同事的吐槽,了解他们平时是如何工作的。只要留心,处处都有惊喜。

多做多思考

平日里,总听到一些抱怨,说这个任务安排不合理,说那个工作流程有问题等等。但却少有人去想办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觉得这不是自己该去解决的事情。之前看到过一个例子,一个新员工,上级让她帮忙准备一份文件,跟她讲了一下大概流程,简单解释了她为什么要这份文件,发给谁看,哪些内容,还有什么其他要求。第二天新员工发了一封邮件,还附上了一个文稿SOP(标准流程步骤),说这样可以形成工作规范流程,方便以后其他新员工操作。这样的员工,谁不想要呢?在工作中,对优化工作的思考,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能为自己加分的。

不断学习

社会不断进步,新技术每天都在诞生,稍不留神就会被时代淘汰。因此,我们需要保持不断学习。《有效学习》一书的作者曾经说过,未来的人才需具备两种能力:

1. 解决“非结构化问题”的能力,就是能够解决那些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

2. 洞察信息的能力,就是能够根据现有信息,发现别人看不到的内在联系,提出新的见解。

要培养这两种能力,必须要有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找到价值感——聚焦学习目标——提升知识与技能——付诸实践——融会贯通——反思与回顾

能做锤子就别做钉子

《有效学习》框架思维导图(部分)

现在,“终身学习”、“知识付费”已经被大家所认可。但假若花了大价钱买知识,但却因为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而达不到效果,就太可惜了。想要鱼,必先要学会渔,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应先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

微研究生系列课程,根据“有效学习”中的关键步骤进行课程研发。

①训前学员订立细化具体的学习目标;

②训中强调各知识、技能的价值;

③提供足够的练习试错,并及时反馈改善意见;

④逐步增加难度,引导学员跳出舒适区;

⑤训后参与真实项目实践,促进知用合一;

⑥导师持续辅导,促使融会贯通;

⑦定期提交学习笔记,鼓励反思与回顾。

能做锤子就别做钉子

能做锤子就别做钉子

能做锤子就别做钉子

能做锤子就别做钉子

能做锤子就别做钉子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课程被学员所认可呢?大家不妨了解一下!!!

能做锤子就别做钉子

能做锤子就别做钉子

能做锤子就别做钉子

能做锤子就别做钉子

能做锤子就别做钉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