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黑天鵝”啟示錄:遠離“事故高發地帶”

就港股市場而言,過去的2018年並不是一個友好的年份,下半年以來行業和個股層面的“黑天鵝”逐漸增多。在經濟增速下行、流動性緊縮、市場波動率抬升的環境,“黑天鵝”事件頻發,風險控制為第一要義。

通過回溯美股和港股30年內發生的大量“黑天鵝”案例,我們旨在更加深入探究“黑天鵝”頻發的前因後果,並對未來市場進行沙盤推演。

30年美股“黑天鵝”覆盤。以標普500和納斯達克指數為例,1990年以來,美股大盤指數單日“黑天鵝”式大跌時,市場多處於熊市週期中的“危機時刻”;分行業和權重個股來看,標普500指數受金融股影響最大,納斯達克指數大跌多受科技股拖累。

港股“黑天鵝”頻次更多,權重股波動更高。港股近30年內“黑天鵝”事件頻發的全球經濟和金融背景和美股並無二致,美股風險將對港股產生傳染;但由於“在岸性”因素存在,港股市場的波動性增加了一層變數,使得“港股”黑天鵝事件頻次更多;從權重股來看,港股發生“黑天鵝”事件的頻率也高於美股。

港股“黑天鵝”的宏觀共性體現為基本面和外部環境的“長焦”風險,微觀解構則歸因於政策、突發事件、海外映射等多個方面。從歷史經驗來看,需儘量規避出現質量安全事故/違規的公司,此類“黑天鵝”事件對於股價影響的時間較為持續;而若觸發“黑天鵝”的原因來自於外部政治經濟事件,經歷調整後後續跑贏大盤的概率較高。

“黑天鵝”事件的一大特徵在於其突發性和意外性,往往難以根據估值、基本面等特徵提前預測,尤其對於個股層面更是如此;但行業層面仍存在一定共性,“黑天鵝”頻發時港股金融、消費板塊更易遭受衝擊。

2019年,“黑天鵝”成色會降低嗎?結合風險溢價和波動率的判斷,我們認為短期內“黑天鵝”頻發的市場環境仍在延續,但隨著時間推移和波動率中樞下降,“黑天鵝”事件頻發的風險有望降低。

本文源自財富動力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