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引發的對被併購企業員工的心理衝擊

併購引發的對被併購企業員工的心理衝擊

我們知道併購是企業獲得發展的一種方式,包括兼併和收購。

所謂兼併就是以被兼併者取消法人資格(當然兼併者也必須具有法人主體資格),轉讓企業產權為標誌的,只有被兼併企業的產權真正從被兼併者手裡轉到兼併方,兼併方擁有全權處置的資產產權,同時被兼併吸收的企業的法人主體資格宣告消滅,這樣的兼併才算真正完成。

收購是一個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通過購買其他具有法人資格企業的股權或資產並取得經營控制權的行為,收購的意義就在於企業可以實現對外的發展戰略,迅速擴大企業的經營規模,提高企業的經營能力和獲利能力,優化資源配置,調整產品和產業結構,促進公平競爭,不斷提高經營效率和自我發展。

兼併和收購重要區別就在於,兼併發生之後被兼併方的法人主體資格滅失,其企業資產全部併入兼併方,而收購只是通過控股掌握被收購企業的部分所有權和經營決策權,被收購企業作為經濟實體仍然存在,仍具有法人資格。

併購引發的對被併購企業員工的心理衝擊

瞭解了這些基本概念,眾心正心主要來說一說併購對被併購企業員工的心理衝擊和解決辦法。

併購對被併購企業員工的心理衝擊主要表現為三個階段:一是朦朧期、二是信任下降期、三是自我保護期。

沒有不透風的牆,在併購消息還沒有證實時,一股強大的力量在衝擊著員工的心理,員工們不知道企業未來的變化,自己是否還能繼續被企業聘用,這種狀態的來源主要是兩個方面:企業的最高管理部門的過於慎重,覺得把嚴酷的事實告訴員工是不明智的;同時,管理部門也並不清楚併購的具體細節。對於心理素質強的員工沒有問題,他們能適應,而對於那些習慣了程序化工作、清晰的指令和有工作方向感的員工來說,就會使他們產生迷茫和感到壓力。

接下來,併購消息一經宣佈,員工都會覺得最高決策層並沒有把內情完全告訴他們,那些從前以善意的態度對待企業、儘量往好處想的員工,現在也開始懷疑起來,工作上也表現懶懶散散;而那些從一開始就多疑或者動搖的員工可能變得公然對抗。這個時候不管什麼領導哪怕企業的重要領導所做的每一件事或說的每一句話,員工都會以懷疑的態度去揣度。如果管理部門不出面說話也不行,企業的信任度更加下降。

於是,員工的心理變化進入到自我保護階段,尤其表現在中層管理人員,他們施展個人的手段以最大程度保護自己的職位。這個時期主要有三種表現:一是有的員工主動進攻,積極地競爭職務,甚至用說大話的策略來得到一個權利更大、威望更高的職位;二是有的員工則躲在一邊等待疑惑消失、小心地等待,而不是大膽地進攻;三是有些員工打算誰也不得罪,希望有好運能夠自然而然地降臨到他們身上。總而言之,員工的行為已經不在工作上了,而是更多地受感情驅使,動機也變得模糊、缺乏清晰的邏輯和理性的思考了。

以上這些對員工心理的衝擊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員工的自覺精神和責任心弱化了,工作標準減低,與管理者離心離德了。還有一種情況,企業的部門與整個企業的行為也發生疏遠,反倒是其部門內部的員工之間更加緊密了。

併購引發的對被併購企業員工的心理衝擊

其實,作為收購方與被收購方來講,以上的這些員工的變化都是合理的反應,因此,既然是一種心理的反應,作為管理部門來說,可以從以下的一些辦法中來解決。

第一、解決交流的困難,疏通溝通渠道。歪曲事實的信息以及加入信息傳播者個人理解的信息是人心惶惶的根源,最高的管理部門一定要講真話,要慎重講話,避免講容易引起歧義和誤解的話。

第二、解決等待態度,保持工作的有效性。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要解決員工心中"我應當讓誰滿意"的問題,因為併購後的企業員工不是很瞭解評價自己工作業績的準則。因此,管理者就要讓這些被收購方的員工從情感上感到安全,從而保持積極的工作態度,明確告訴其誰是他們業績的考核人和考核方式,對員工要持鼓勵和支持態度。

第三、克服團隊行為的弱化,加強團隊之間的合作與支持。管理者要知道,如果在即將建立的新體制中,員工認為個人的努力比團隊行為可以帶來更多好處的時候,團隊精神就會拋到九霄雲外。因此,要制定合適的競爭規則。

第四、摒棄爭權奪利的行為,合理佈置權力架構。在併購之後上下級關係和決策人一定要明確,有的員工會開始琢磨,應該依附誰?誰將是未來的頂頭上司,哪些工作計劃可能繼續執行,哪些將被拋棄等等。因此,在新的權力佈局中要考慮到企業整體組織機構作用的有效發揮,調整好新、舊權力之間的均衡。

第五、明確員工對企業的義務,使員工有方向感。不能讓員工認為企業只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顧及員工個人利益或團體福利,從而淡化奉獻精神和對企業的忠誠品質。造成這種想法的根源來自於併購本來就是一種財務目的,而不是一種人道主義的救援行動。

第六、儘量避免員工的離職,不能產生"多米諾"式的恐慌。這個問題的實質其實顯而易見,放棄職位離職的人往往是那些優秀的人,而往往就是這麼幾個人,當然對企業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人,就是企業當前和未來成功的關鍵。恰恰頭痛的是,留下來的則可能是一些沒什麼影響力的庸才、懈怠的人或者缺乏志向的人。因此,一定要儘早判斷和明確:留住哪些人;哪些人可能要走;怎樣才能使那些重要的人留下來。一旦離職成為一種榜樣,企業將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