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引发的对被并购企业员工的心理冲击

并购引发的对被并购企业员工的心理冲击

我们知道并购是企业获得发展的一种方式,包括兼并和收购。

所谓兼并就是以被兼并者取消法人资格(当然兼并者也必须具有法人主体资格),转让企业产权为标志的,只有被兼并企业的产权真正从被兼并者手里转到兼并方,兼并方拥有全权处置的资产产权,同时被兼并吸收的企业的法人主体资格宣告消灭,这样的兼并才算真正完成。

收购是一个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通过购买其他具有法人资格企业的股权或资产并取得经营控制权的行为,收购的意义就在于企业可以实现对外的发展战略,迅速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和获利能力,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品和产业结构,促进公平竞争,不断提高经营效率和自我发展。

兼并和收购重要区别就在于,兼并发生之后被兼并方的法人主体资格灭失,其企业资产全部并入兼并方,而收购只是通过控股掌握被收购企业的部分所有权和经营决策权,被收购企业作为经济实体仍然存在,仍具有法人资格。

并购引发的对被并购企业员工的心理冲击

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众心正心主要来说一说并购对被并购企业员工的心理冲击和解决办法。

并购对被并购企业员工的心理冲击主要表现为三个阶段:一是朦胧期、二是信任下降期、三是自我保护期。

没有不透风的墙,在并购消息还没有证实时,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冲击着员工的心理,员工们不知道企业未来的变化,自己是否还能继续被企业聘用,这种状态的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企业的最高管理部门的过于慎重,觉得把严酷的事实告诉员工是不明智的;同时,管理部门也并不清楚并购的具体细节。对于心理素质强的员工没有问题,他们能适应,而对于那些习惯了程序化工作、清晰的指令和有工作方向感的员工来说,就会使他们产生迷茫和感到压力。

接下来,并购消息一经宣布,员工都会觉得最高决策层并没有把内情完全告诉他们,那些从前以善意的态度对待企业、尽量往好处想的员工,现在也开始怀疑起来,工作上也表现懒懒散散;而那些从一开始就多疑或者动摇的员工可能变得公然对抗。这个时候不管什么领导哪怕企业的重要领导所做的每一件事或说的每一句话,员工都会以怀疑的态度去揣度。如果管理部门不出面说话也不行,企业的信任度更加下降。

于是,员工的心理变化进入到自我保护阶段,尤其表现在中层管理人员,他们施展个人的手段以最大程度保护自己的职位。这个时期主要有三种表现:一是有的员工主动进攻,积极地竞争职务,甚至用说大话的策略来得到一个权利更大、威望更高的职位;二是有的员工则躲在一边等待疑惑消失、小心地等待,而不是大胆地进攻;三是有些员工打算谁也不得罪,希望有好运能够自然而然地降临到他们身上。总而言之,员工的行为已经不在工作上了,而是更多地受感情驱使,动机也变得模糊、缺乏清晰的逻辑和理性的思考了。

以上这些对员工心理的冲击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员工的自觉精神和责任心弱化了,工作标准减低,与管理者离心离德了。还有一种情况,企业的部门与整个企业的行为也发生疏远,反倒是其部门内部的员工之间更加紧密了。

并购引发的对被并购企业员工的心理冲击

其实,作为收购方与被收购方来讲,以上的这些员工的变化都是合理的反应,因此,既然是一种心理的反应,作为管理部门来说,可以从以下的一些办法中来解决。

第一、解决交流的困难,疏通沟通渠道。歪曲事实的信息以及加入信息传播者个人理解的信息是人心惶惶的根源,最高的管理部门一定要讲真话,要慎重讲话,避免讲容易引起歧义和误解的话。

第二、解决等待态度,保持工作的有效性。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员工心中"我应当让谁满意"的问题,因为并购后的企业员工不是很了解评价自己工作业绩的准则。因此,管理者就要让这些被收购方的员工从情感上感到安全,从而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明确告诉其谁是他们业绩的考核人和考核方式,对员工要持鼓励和支持态度。

第三、克服团队行为的弱化,加强团队之间的合作与支持。管理者要知道,如果在即将建立的新体制中,员工认为个人的努力比团队行为可以带来更多好处的时候,团队精神就会抛到九霄云外。因此,要制定合适的竞争规则。

第四、摒弃争权夺利的行为,合理布置权力架构。在并购之后上下级关系和决策人一定要明确,有的员工会开始琢磨,应该依附谁?谁将是未来的顶头上司,哪些工作计划可能继续执行,哪些将被抛弃等等。因此,在新的权力布局中要考虑到企业整体组织机构作用的有效发挥,调整好新、旧权力之间的均衡。

第五、明确员工对企业的义务,使员工有方向感。不能让员工认为企业只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顾及员工个人利益或团体福利,从而淡化奉献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品质。造成这种想法的根源来自于并购本来就是一种财务目的,而不是一种人道主义的救援行动。

第六、尽量避免员工的离职,不能产生"多米诺"式的恐慌。这个问题的实质其实显而易见,放弃职位离职的人往往是那些优秀的人,而往往就是这么几个人,当然对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人,就是企业当前和未来成功的关键。恰恰头痛的是,留下来的则可能是一些没什么影响力的庸才、懈怠的人或者缺乏志向的人。因此,一定要尽早判断和明确:留住哪些人;哪些人可能要走;怎样才能使那些重要的人留下来。一旦离职成为一种榜样,企业将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