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蜻蜓计划”刚泡汤,Facebook又摊上大事了!

谷歌“蜻蜓计划”刚泡汤,Facebook又摊上大事了!

最近,全球科技界两大巨头接连遇到麻烦。

谷歌“蜻蜓计划”(Dragonfly)据传是专为中国用户建立一个定制版的搜索引擎和谷歌服务,就犹如一个“阉割版”的谷歌,规避隐私问题,以便回归梦寐以求的中国市场。

然而,在被媒体曝光后,谷歌受到了大量内部员工的强烈反对,其中1400名员工联名抗议,要求谷歌停止该计划,因为此举有违谷歌公司的价值观。

本月,谷歌CEO Pichai在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时,否认将在中国推出搜索引擎。为此,有人猜测正是在内外部的压力下,谷歌已放弃了“蜻蜓计划”。

谷歌“蜻蜓计划”刚泡汤,Facebook又摊上大事了!

还有消息称,负责该计划的工程师团队已经解散,并被重新分配,从而可以确信此次谷歌重返中国的计划已经落空。

紧接着,这两天Facebook又摊上大事了!同样栽倒在隐私问题上。

本周二,Facebook被曝出数据泄露方面的丑闻,其被揭露与其他科技公司签订了关于数据共享的协议,多年来一直向全球150多家大企业提供用户个人数据。

据悉,这些大企业中就包括亚马逊、微软和雅虎等知名科技公司。

近年来,Facebook一直被隐私问题困扰,所造成的恶劣影响直接导致股价的大跌,阴霾始终挥之不去。

谷歌“蜻蜓计划”刚泡汤,Facebook又摊上大事了!

树大招风

为什么总是Facebook?

答案非常简单,就是树大招风。

据Facebook2018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平均每日活跃用户人数(DAU)为14.9亿人;截至2018年9月30日,Facebook的月度活跃用户人数(MAU)为22.7亿人。

这一数据已接近于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比互联网使用人数的一半还要多。

谷歌“蜻蜓计划”刚泡汤,Facebook又摊上大事了!

如果将Facebook比作一个国家的话,它就已经是全球人口第一大的国家!

还有一个更恐怖的是,在之前的“剑桥分析”数据泄露丑闻和黑客事件中,Facebook都被指出有5000万个用户信息遭不正当使用或泄漏。

由此可见,基于如此庞大的用户量, Facebook成为众矢之的也就顺理成章了。

数据生意

在巨大用户量的背后,隐藏更深的则是数据生意。

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交平台,Facebook不仅拥有庞大的用户量,而且每天所产生的数据量也非常可观,更使其成为最大的广告营销平台。

例如,从2018年第三季度的数据来看,Facebook近乎全部的营收都来自于广告业务,广告业务的营收为135.39亿美元。

其实,从商业模式来看,Facebook完全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广告营销平台。

所有企业都想要尽可能掌握用户喜爱,以描绘出精准的用户画像,如果拥有大量用户数据的话,自然变得一劳永逸。

因此,Facebook一直被认为在背地里出售用户数据,也就是所谓“数据生意”。

谷歌“蜻蜓计划”刚泡汤,Facebook又摊上大事了!

相对于谷歌所掌握的搜索数据来说,Facebook平台上可以轻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及隐私,例如姓名、年龄、职业、爱好、信用卡信息以及地理位置,甚至连用户喜欢的餐厅、电影等都一览无遗。

只需针对用户个人信息、行为等数据搜集,再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就能描绘出某个年龄段、某个职业或某个行业的特定人群画像,为营销推广带来极大的便利。

另一方面,对于科技公司来说,数据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不仅可以用以研究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喜好,更能预判未来行业的走势,规避风险。

AI与隐私

近年来,AI与隐私之间同样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生活轨迹早已在网络中一览无遗,更悲催的是AI的到来,又使之愈演愈烈。

AI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算法密不可分,而其背后需要大量的“燃料”作为支撑。

这里的“燃料”就是数据。

AlphaGo之所以能打败全球围棋高手,其背后依托的是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通过在海量的数据中的学习,短时间内就能成为“世界一流高手”。

如今,AI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电商可以利用AI向用户推荐适合的商品、借助AI客服节省人力成本,以及通过AI加强仓储和物流的自动化效率,提升用户体验。

以我们身边为例,智能手机、智能音箱、智能电视以及智能家居等各种终端设备,都能和AI扯上关系,在提供智能化服务和体验的同时,自然会收集大量数据。

对于谷歌和Facebook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来说,都能直接获取用户的关键数据,可以说为其AI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此外,制造、金融、教育、汽车、医疗等等众多行业都成为AI最佳的应用场景。

无论哪个行业和领域,AI都离不开数据,也都或多或少都有数据泄露的风险,所以隐私问题更成为各大企业最想回避的话题。

谷歌“蜻蜓计划”刚泡汤,Facebook又摊上大事了!

然而,如果仅仅认为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而导致了数据被滥用、隐私遭受威胁的话,AI报道(ID:AI-Reporting)认为大可不必。

毕竟科学技术是一种推动人类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不能因此而否认将其全盘否认。

但是,面对屡次的隐私泄露问题,也不能熟视无睹,建立健全、规范的监管制度将是各个国家、各个行业和各大企业共同探索的新课题。

文中图片均来自pixabay.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