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胡煥庸線”背後的發展鴻溝丨雜文隨筆

打破“胡焕庸线”背后的发展鸿沟丨杂文随笔

自黑龍江黑河(原名璦琿)到雲南騰衝,約呈45°傾斜的一條線,便是著名的“胡煥庸線”。

這條線,由中國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於1935年手工繪出,清晰展示當時中國人口密度的突變—96%:4%,東南側地狹人稠,西北側地廣人稀。

80多年歲月滄桑,中國人口從4.58億變成13.9億,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國家區域發展規劃數輪更新,人口政策多次適時調整……無論外部環境怎麼變化,“胡煥庸線”卻巋然不動:東南側人口占比,從96%變成了約94%,僅相差2個百分點。

當然,合理的人口分佈,並不等於人口的絕對平均分佈。作為人口密度突變線的“胡煥庸線”,其背後存在的現實發展鴻溝亟待消弭。

一個現狀:人口格局穩定

這條神秘的“胡煥庸線”,將中國分為迥然不同的兩個自然和人文地域。

在人口學家眼裡,它是人口稠密與稀疏區域的分界線;在環境專家眼裡,它是半溼潤區與半乾旱區的分界線,基本與400毫米年降雨量線重合;在農業專家眼裡,它是農業與牧業生產區的生態分界線;在人文地理學家眼裡,它是青山綠水與大漠高原、農耕文明與遊牧文化的分界線。

“胡煥庸線”兩側,為何差異如此之大?

在胡煥庸看來,主要有三個原因:自然環境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社會歷史條件不同。

80多年來,“胡煥庸線”又為何如此穩定?粗淺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其一,自然環境仍是影響人口分佈的基礎因素。隨著人類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自然環境對人口分佈的影響逐步減少,但其始終是影響人口分佈的基礎因素。自然環境是形成“胡煥庸線”的首要原因,這也使得“胡煥庸線”保持穩定。

其二,經濟生產佈局與自然環境一脈相承。伴隨生產力發展,社會經濟因素日益成為影響人口分佈的主要因素。儘管如此,自然環境還是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和重要的外部條件,經濟發展和生產佈局日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國東部地區依賴豐富的資源、便利的交通、良好的教育等快速發展,“胡煥庸線”展示的人口格局基本保持不變。

其三,工業化城市化讓人口聚集效應更明顯。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受改革開放推動,我國人口遷移日趨活躍,但主要向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集聚。“胡煥庸線”東南側人口密度由整體相對均勻,轉向越來越集聚於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西北側人口全國佔比儘管明顯上升,但東南側人口占比仍有絕對優勢。

一條主線:區域協調發展

在“胡煥庸線”兩側,還存在GDP數值、城鎮化水平、交通路網建設、教育資源等方面的發展鴻溝。

如何消弭“胡煥庸線”背後的發展鴻溝,讓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門口也能分享現代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要緊緊抓住“區域協調發展”這條主線,立足實際、統籌規劃、協調聯動,推動更高層次的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體相當。

一是實施新戰略,增強發展協同性。

區域差異大、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十九大報告首次將“區域協調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有利於進一步增強區域發展協同性和整體性,為消除“胡煥庸線”背後的區域發展鴻溝帶來新機遇。

二是落實新理念,提高發展科學性。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要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方位、系統化、創新性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實現各區域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三是構築新格局,彌補發展差距性。持續推進“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四大地區發展戰略,優勢互補,共同繁榮,共同進步。注重培育發展中西部城市群,促進集約化發展;積極發揮長江經濟帶獨特優勢,打造促進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的重要支撐帶。

一體發展:“四架馬車”並行

2008年到2017年,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連續10年超過東部地區,東中西部發展相對差距逐漸縮小,區域增長格局發生歷史性轉變。下一步,要繼續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積極發揮中西部特色優勢,抓機遇、增活力、求增量、補短板,推動中西部與東部一體發展、齊頭並進,讓“胡煥庸線”兩側民眾共享發展成果。

第一,抓住全面開放機遇。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為中西部發展帶來更多機遇。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要進一步優化區域開放佈局,加大西部開放力度,沿海、內陸、沿邊開放更好結合。“一帶一路”建設,讓中西部從改革開放大後方,變成了全面開放大前沿。要積極謀劃、加快對接,推進開放型經濟建設,激發全新動力,挖掘區域潛力,形成後發優勢。

第二,釋放“四化同步”活力。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四化同步”是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結構深層次問題的重要路徑,也是縮小東中西部差異的現實抓手。重點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根據地方實際選擇最為適合的模式和路徑;加強中西部地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教育、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三,創造綠色發展增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西部地區是我國資源富集區,也是生態環境脆弱區,決不能用綠水青山換取金山銀山。在新時代背景下,西部地區應基於自身條件和全國區域分工格局,積極推進綠色發展戰略,堅持綠色發展、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並重,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綠色GDP”。

第四,補齊脫貧攻堅短板。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中西部地區,正是老少邊窮集聚區,脫貧攻堅任務十分繁重、更為艱鉅;而同步進入全面小康,也為中西部大跨越大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堅定不移實施精準脫貧,注重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深入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不斷增強落後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建立規範穩定的轉移支付、扶持協作機制,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中西部開發建設,做到脫真貧、真脫貧,切實增強中西部老百姓的獲得感。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研修班學員、人民日報社新聞協調部副主任

打破“胡焕庸线”背后的发展鸿沟丨杂文随笔

歡迎訂閱中國黨政幹部論壇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 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 |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學術期刊認定A類

解疑釋惑·切磋交流·探索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