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特種郵票


 (4-1)為“唐.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圖案選用了唐代營造的奉先寺主像盧舍那大佛頭部特寫像。  畫面選擇了從左到右大側面角度,頭像大小及位置的安排恰到好處,右上方的陰影與左臉的灰黑色陰影相互呼應,把灰白色的面部輪廓及大佛的慈祥、端莊表現得十分清晰,有很強的立體感,獲得極佳的藝術效果。

(4-2)為“北魏.賓陽中洞.釋加牟尼”。圖案選用了北魏時期營造的賓陽中洞正面主像釋迦牟尼頭像。表現了釋迦牟尼的親切、和藹。  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營造的洞窟之一,開鑿於公元500年,窟深9.8米,寬11.1米,高9.3米,呈馬蹄形平面,穹窿形頂。

(4-3)為“唐.奉先寺.天王足踏藥義”。圖案選用了唐代營造的奉天寺天王全身立像。   天王侍立於釋迦牟尼造像一側,高10.5米。天王完整的身軀位於畫面正中,頭微側,神情莊重。藥叉以手撐地,面部表情豐富,生趣盎然。畫面經兩側陰影襯托,形象鮮明突出,很好地體現了石雕質感.


(4-4)為“北魏.古陽洞.左脅侍菩薩”。圖案選用了北魏時期營造的古陽洞中左脅侍菩薩全身立像。表現了菩薩的文靜、飄逸,由於石像的年代比唐代更久遠,風化嚴重,五官、衣飾的輪廓不夠清晰。  古陽洞多為北魏王室、貴族發願開鑿之龕,是龍門石窟歷史最久、保存造像最多的一個洞窟,高約11米,寬約6.9米,進深約13.5米.

小型張為“唐.奉先寺”。郵票圖案選用了龍門石窟唐代營造的奉先寺雕像群體全景。背景為石窟窟龕,上方為紅色的“龍門石窟”票名。  奉先寺開鑿於公元672年,南北寬約36米,東西進深約40米,既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大的石龕,也是唐代雕塑藝術的代表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