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的英雄,不需要網絡投票來評選為感動人物

臨近年底,不少地方都在評選感動×地十大年度人物、×地年度十大感動人物人物。

然而,今天聽到一件事後,如鯁在喉。

去年,某部一名戰士為保護當地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不幸遇難。年底,這位犧牲的戰友被當地媒體列為十大年度人物候選人。

這幾天,這名犧牲戰友所在的部隊號召全團官兵在朋友圈轉發投票渠道 ,為英雄拉票。從宣傳角度而言,讓更多的人瞭解戰友的英雄事蹟是好事。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座標!英雄還需要依靠網絡投票產生嗎?

軍人為了群眾獻出了生命,他就是這個時代的英雄,不需要被投票選舉為感動人物。

當然,我們說的並不是犧牲的英雄不能被評選為感動人物,我們只是覺得投票的這種做法是對英雄的褻瀆!

一個投票活動就讓一個單位忙得手忙腳亂,組織大家在朋友圈拉票,這與心無旁騖抓訓練的做法是格格不入的。“把新時代軍事戰略思想立起來,把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立起來,把備戰打仗指揮棒立起來,把抓備戰打仗的責任擔當立起來”,讓地方組織的活動牽著鼻子走,勢必會牽扯精力,打亂訓練節奏。2019年開訓動員令號召大家“始終把備戰打仗作為第一要務、把軍事訓練擺在戰略位置”,有些單位真做到了嗎?

宣傳的重要和榜樣的力量都是不可或缺的。宣傳,是鼓勁的宣傳、打仗的宣傳。然而,打仗,卻不僅是靠宣傳打仗。網絡時代,宣傳形式多樣了,形式主義花樣也變多了,如果依靠網絡搞形式主義,就背離了宣傳的初衷。

組織相關評選活動,應該說出發點是好的。但有的地區卻念歪了經,不是真正為了宣傳效果,而是做給領導看。更有的是為了刷流量,消費的是大家的關注。難道不能把英雄事蹟列出來讓大家學習嗎?難道沒有網絡的時代,我們的英雄就不是英雄了嗎?

每個時代都有英雄,每一處戰場都有犧牲,每一份犧牲都永垂不朽。

1953年7月27日傍晚,似血殘陽浸染著朝鮮戰場某前沿陣地。猛烈炮火中,一位連名字都沒有被歷史記載的小通信員奉命到前沿陣地送一份重要命令。他在炮火中奔跑著、躲避著。一條腿被炸斷,另一條沒有被完全炸斷。他艱難地爬行,在昏迷前用最後一點力氣把命令交到指揮員手中。命令寫著:今晚22時準時停戰,屆時不準射出一槍一炮。而當時距離停火時間還有兩個小時。

不知道這個小通信員是不是那場曠日持久的殘酷戰爭中最後倒下的人,當中、朝、美、韓軍人都扔下槍,跳出戰壕共同欣賞人間的那輪明月之時,歷史卻失去了對這個無名通信員的記載——在和平到來前的最後一戰。

另一個故事,也是一場勝利前的最後一戰,他們幾乎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遼西平原胡家窩棚的東尤屯是戰士齊一飛的家鄉。1948年10月27日,齊一飛所在連隊湊巧潛伏在胡家窩棚外的戰壕裡等待黎明的到來。大家提出了“解放齊一飛家鄉”的戰鬥口號,連長還說,真想嚐嚐齊一飛家人包的餃子。

可戰場生死難測,不長眼的子彈並不會偏袒任何一個英雄。

當負傷的齊一飛在野戰醫院睜開眼睛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身處在那個熟悉的村莊。連長犧牲了,與他一起憧憬過戰鬥勝利後美好光景的兄弟們也大都不能來吃餃子了。巨大的悲慟讓他作了一個影響一生的決定,他對看護的戰友說:“代我去家裡看看,告訴我爺爺他孫子已經參加了人民的隊伍,別讓他們知道我在這兒。”

已經聽到爺爺大嗓門的齊一飛終未出聲相認,幾日後,他被轉到別的村裡養傷。從戰友反饋回來的信息中,他知道家裡已經分了三垧好地和地主家的幾間好房,那是連長他們用鮮血換來的,他無法安心享用。

在齊一飛所在的這支隊伍中,匯聚著許多跟他一樣的年輕人,他們戴著狗皮帽子,扛著繳獲來的先進武器,用黑土地一樣厚實的身板向著遠離家鄉的方向殺出一條條血路,把勝利的旗幟插到了祖國南端的“天涯海角”。

和平令人嚮往,特別是經歷過一番艱苦卓絕的戰鬥之後、經歷過一場戰火紛飛的洗禮之後。誰都期待和平到來時的歡欣鼓舞,哪怕只是一頓安心的晚飯或是沒有槍聲打攪的甜夢。

戰場格局已定,命令早一些或晚一些傳達對於即將結束的戰爭可能影響不大,錯開那個時間差或許不會受傷斷腿;留在家鄉養傷便可順理成章地遠離戰場,過上戰後幸福生活,再也不用在血火交織的戰場上奔波。可這兩名勇敢的戰士用行動讓看似合理的假設永遠成為假設。

一名軍人最完美的歸宿,就是在最後一場戰役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這句充滿浪漫主義情懷的詮釋為軍人的犧牲加上了悽美的註腳。

今天,我們站在歷史的節點上回望,穿越烽煙,擷取歷史的片段,感受著崇高的平凡。

勝利是軍人最好的勳章,與輝映勝利的勳章相比、與所謂的投票選舉出來的英雄的榮譽相比,樸素的信仰、崇高的犧牲更加光彩奪目!

重要關口處擔當重任的,定有軍人無悔的身影。

歷史長河中永不泯滅的,定有軍人樸素的信仰。

每一份付出應當銘記,每一份犧牲都永垂不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