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科研國家隊設立基層科協,背後原因樸素感人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科學技術協會”(下簡稱“計算所科協”)在京宣佈成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李國傑任計算所科協第一屆委員會名譽主席,中科院計算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徐志偉任計算所科協首屆委員會主席。

據瞭解,這是中科院系統首個基層科協組織。中科院計算所這支計算科學國家隊,為什麼要成立一個科協組織呢?

我們先看看計算所所長孫凝暉的答案——

“很高興計算所終於有了自己的科協組織。”

對於為何要成立計算所科協,中科院計算所所長孫凝暉解釋道,科協組織是服務科技人員更好地開展學術交流、科技傳播、科普工作的綜合平臺。計算所科協成立後,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促進計算所相關科研成果的科學傳播;另一方面,也將以一個專業組織的形式更好地履行計算所的社會責任,從計算機學科的角度普及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提升公眾科學素養。

中國公民科學素養確實有待提高。中國科協發佈的第十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18年具備科學素質的公眾比例約為8.47%,這一比例與美國、加拿大和歐盟國家以及以色列相比,我國公眾的科學素養顯著落後。

這支科研國家隊設立基層科協,背後原因樸素感人

國人科學素養水平有所提高但仍處低水平

中科院傳播局局長周德進證實,成立科協組織是中科院計算所的一個“新發現”,計算所科協也確實是中科院系統內首個科協組織。對於計算所設立科協組織這個事情,他表示自己“落後了”,並勉勵計算所繼續積極探索,在服務科技人員開展科技創新的同時,為科技人員更好地履行社會責任等各項工作需要探索出一條新路。

事實上,中科院計算所成立基層科協組織,也不是標新立異——

  • 早於2008年,北京大學就成立“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協會”;
  • “清華大學科學技術協會”也於2016年5月成立。

此外,科技公司在成立科協組織方面也表現積極,代表性的有:

  • 滴滴出行於今年3月宣佈成立“滴滴科協”
  • 騰訊公司於今年5月成立“騰訊科協”

中科院計算所向來重視科學知識傳播與公眾科普。中科院計算所黨委副書記、副所長王曉虹介紹說,多年來已打造了諸如公眾開放日、科學公開課、跨界沙龍、ACME創新創意大賽、面向青少年的編程動手課等一系列科技互動品牌活動。

“研究所作為科技人員高度密集的單位,成立科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王曉虹表示,計算所科協同時也是計算所全體科研人員共同的組織,是計算所科研工作的延伸。未來,計算所科協將在拓展國際交流、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精神、宣傳優秀科學家等方面開闢新渠道。

這支科研國家隊設立基層科協,背後原因樸素感人

計算所科普明星劉雷博士

計算所科協是北京市科協的基層組織,主要由中科院計算所科研人員、研究所領導和管理人員、所屬科技型企業科研人員等組成。

成立大會上,北京市科協科普部副部長姚儀鸞介紹說,按照北京市建立普惠共享的現代科普體系的目標,到2020年,北京地區的公民科學素質水平要達到24%。

她表示,中科院計算所有大量的權威科技資源和科技活動經驗,計算所科協的設立將有望“為北京公民科學素養水平的提升添磚加瓦”。

計算所科協主席將由徐志偉擔任。大名鼎鼎的《電腦啟示錄》(上中下3冊)就是他回國後著作的。他在計算所科協大會上的發言,給了“計算所為何要成立科協”這個問題一個非常樸素感人的答案。

下為徐志偉在計算所科協成立大會上的發言——


計算所科協今天正式成立了,這是計算所的一件大事。關於科協的成立以及未來工作的開展,我們也做了一些調研、思考和討論,今天我主要說三個方面。

第一,我們首先要充分認識到新時代的需求和機會。

我們已經進入一個新時代,但是我們的社會,包括科技工作者,並不已經已經充分認識到新時代的需求和機會。所以我們成立科協,給大家提供一個平臺,來提升大家的認識。

舉個具體例子。1949年新中國成立,現在看當時是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當時作為科技工作者的林徽因老師,她有深刻的認識。她說“祖國的解放為全國的建築師帶來了空前的大轉變。在未來一兩年內,建築師所要設計的房屋面積就可能超過過去半生所設計的房屋面積的總和”。從這裡可以看出,“新時代”不是虛的。今天中國正在進入一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時代,我們是不是有可能中國今後30年的計算機方面的創新會超過過去300年的總和?

我們要提升這樣的認識。

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國科協最近發佈的中國科學素養報告顯示,我們國家的科學素養分數全國下來是8.47%。這個數字,真的有點不敢相信的低。

我在調查報告看到,

就連“抗生素能否殺死病毒細菌”這樣最基礎的知識,全國只有24%的人給出了正確答案,比印度都低很多。 所以,一方面我們面臨一個很大的機會;另一方面,我們社會確實存在著這樣一個方差,這就是我們的需求和機會。

第二,要充分繼承發揚中科院計算所的傳統。

計算所在科協的相關工作方面,有著長期的好傳統。我們的首創所長華羅庚先生,當我還在讀中學的時候,他就在推廣0.618優選法(即黃金分割法),全國性地推廣。那時候的學生,週末就可以到少年宮去聽華羅庚先生這些大師講數學。

改革開放以後,1988年李國傑老師從美國回來以後在計算所創辦了智能中心。當時智能中心有一個智能計算的理論討論班,一直服務中關村地區的科技工作者,有十幾年的傳統。當初在我們這個圈子內是很有名的。

最近的十年、幾年裡,我們計算所的老師和和一些博士生,自發發起的技術沙龍,由最開始幾十個人發展成CCF每年上千人參與的技術大會。這些都是我們的優秀傳統,要充分繼承和發揚下去。

第三,要充分發揮計算所的特色來服務科技人員。

計算所的特色除了有計算思維,還特別強調從科研一直到產業化的整個鏈條,即“頂天+立地”的科技創新、科學普及的工作特色。我們已經有了5項有品牌知名度的科學傳播工作,未來我們要充分依靠廣大員工和同學,學習清華科協等其他基層科協組織的經驗,重視國家在相關方面的需求——比如計算機教育即是其中一大需求——把計算所科協辦成科學工作者之家。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