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死囚臨刑之前,斷頭飯中為何要加一片生肉,竟還有這層深意

現在的古裝影視劇經常會出現在這樣一個字眼——殺無赦,似乎只要皇帝一個不高興,就可以隨意掌控一個人的生與死,這樣想來的確讓人靜若寒蟬。儘管古代殺人方法如此多樣,譬如大眾經常聽到的五馬分屍、蒸刑、絞刑、砍頭等,但是砍頭這件事情卻也不是這麼隨便的。

古代死囚臨刑之前,斷頭飯中為何要加一片生肉,竟還有這層深意

在清代的時候,就有這樣的明文規定,處死一個人必須要先經過量刑,只有情節嚴重到可以被判處死刑時,才會上報給上一級再交由刑部定奪,如此看來古人對於人的生命還是非常看重,人命也非同草芥,不是誰都可以量判死刑。

古代死囚臨刑之前,斷頭飯中為何要加一片生肉,竟還有這層深意

影視劇中所謂的知府縣令一拍驚堂木,就下令斬立決的情景實在是過於誇張,實際上斬立決這樣的情況,只有在軍隊中偶有出現,還是那些死活不服從上級命令的叛逆士兵才會被當場格殺,以起到殺一儆百的震懾效果。除此之外,任何人的死刑都需經過合法手續,且被判死刑後也不會立即行刑,而是要等到秋後一同問斬。

古代死囚臨刑之前,斷頭飯中為何要加一片生肉,竟還有這層深意

秋後問斬是古人封建迷信的一個習俗產物,因為秋天百葉凋零,萬物開始枯竭,所以古人認為在秋天的時候處死刑犯,也算是順應了上天的意思,畢竟秋天是不少生命到頭了的季節。而且在一個死刑犯,被行刑之前都有權利為自己最後一頓飯提要求,畢竟也是為人在世的最後一頓飯,監獄都會盡量滿足,以期其死後沒有遺憾。

古代死囚臨刑之前,斷頭飯中為何要加一片生肉,竟還有這層深意

在死刑犯提出自己的要求之後,監獄方面還會在死囚的飯菜中加上一片生肉,這樣的習慣被延續到了清朝後期,為什麼必須加生肉呢?其中就大有講究了。

古代死囚臨刑之前,斷頭飯中為何要加一片生肉,竟還有這層深意

古代人認為人死了之後就會魂歸陰曹地府,而在去往陰曹地府的路上往往也是窮兇惡極,在路上會有很多惡犬。當死刑犯遇到惡犬之後就可以將碗裡的生肉扔出來餵狗,讓自己得以順利到地府報道,想必這也是古人對於生命最後的尊重與敬畏了。

古代死囚臨刑之前,斷頭飯中為何要加一片生肉,竟還有這層深意

除此之外,古代處死犯人也有時間規定,一般來說只有午時三刻才是最好的時間。因為古代有一說法,人死後陰魂往往不散,而午時三刻太陽最盛,陽氣自然最足,這個時候行刑就能利用陽氣來治壓陰氣,以防止犯人死後陰氣作祟來找劊子手的麻煩。

古代死囚臨刑之前,斷頭飯中為何要加一片生肉,竟還有這層深意

而且劊子手在行刑的時候還必須往刀面上噴上一口烈酒,因為烈酒能夠增加陽氣和煞氣,同樣可以起到鎮壓受死者陰魂的作用,但是說白了也不過就是劊子手們害怕,給自己找的一個遮掩的藉口罷了,畢竟刀起頭落是個正常人就會害怕,因此有這樣一些所謂的規定和說法自然也就不足為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