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名人掌故之伍正己:不違初心 秉正為官

客家名人掌故之伍正己:不違初心 秉正為官


客家名人掌故之伍正己:不違初心 秉正為官

伍正己,初名願,字公謹,寧化城關人。約生於唐貞元十年(794年),登唐大中十年(856年)進士,是河州府第一個進士及第的人。調任臨州(今甘肅臨洮)尉時改名正己,累官至御史中丞。原寧化城關小溪邊道士觀口有他的“御史第”,門前懸有一副對聯:“一道風霜寒六月;九天雨露暖三春。”可惜今已廢。

唐朝經“安史之亂”後,由盛轉衰,從肅宗起宦官就開始掌握軍事大權。代宗後,宦官總攬大權,朝廷的賞罰、宰相的任免,甚至皇帝的廢立都得由宦官決定。憲宗以後的九個皇帝,有七個是宦官立的。當朝的大官僚為了各自的利益,也進行激烈的派系鬥爭。李德裕與牛僧儒,互相爭權奪利持續了四十多年,史稱為“朋黨之爭”。

客家名人掌故之伍正己:不違初心 秉正為官

唐文宗大和九年乙卯(835年),宰相李訓、王涯等,謀誅宦官,詐使人言,左金吾廳事後石榴樹上有甘露,請帝觀之,而密伏甲兵於廳內,蓋欲藉此引諸宦者至而殺之。宦官仇士良率諸宦先帝至,窺見甲兵,大警告變,遽扶帝輦入內,一面聲言李訓等謀行大逆,急召禁兵至,李訓、王涯等皆被殺,其族一千餘人全被誅滅。此事史稱為“甘露之變”。

自“甘露之變”後,以宰相府公卿為代表的南司和以禁宮宦官為代表的北司,勢不兩立,彼此攻訐,大獄繁興,陷害之事層出不窮。伍正己站在公正立場,以大局為重,堅持原則,不拘小節,對屬員說:“有言責者,非特摘發小過,正當名揚善類,令連茹匯升,為朝廷扶植元氣耳”對於那些遭讒謫的官員,正己則不遺餘力設法營救,使之得以從輕處理或免受迫害。隨後,反宦官發展為朋黨之爭,致使更多無辜者受害,正己為此嘆息不止,說:“庸回方正,勢不兩立。吾豈能以杯水救車薪之火哉!”遂以年老多病為由,辭官回鄉。唐乾符元年(874年)逝世,終年81歲。

伍正己逝世後,第一個入祀鄉賢祠。他有四個兒子:泳、演、浚、洪。泳、演、浚三子均以蔭補官;洪獨不肯仕,隱武陵原,號抱朴居士。

客家名人掌故之伍正己:不違初心 秉正為官

客家名人掌故之伍正己:不違初心 秉正為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