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无法改变世界,也想保留点拒绝被改变的勇气和自我空间


即便无法改变世界,也想保留点拒绝被改变的勇气和自我空间


一开始对书里的叙述口吻有些不适应,并不是因为那些口头禅似的每说两句就冒出来的脏话混账话,而是翻译造成的某种不自然的隔阂感,没有那种原来的味道,但当你习惯了这样的口吻后,你很快就会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对他讲述的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有些时候简直笑不可遏,那些可笑的人和事会带给你某种荒谬的快感,但接着你会慢慢地变得严肃,跟着难过起来……在那些混着脏话混账话的像是随口脱出的戏谑里,说出了不少大实话——关于世界、人生和成长的点点真相,有时你觉得说得真妙,完全道出了自己的某些心声,它们显得非常逼真;有时你会陷入某种深沉的心理状态,当然你也会为一些情感而感动不已,比如霍尔顿偷偷溜回家中和他最爱的妹妹菲比在黑暗中的拥抱。

霍尔顿痛恨假模假式的成人世界,他想要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在悬崖边,随时出现抓住那些奔向悬崖的天真的孩子,因为他们四处奔跑,不知道自己跑向的是何方?这当然不现实,也做不到,他希望这个世界一点也不假,就像那不可得的理想爱情,他也希望完全没有假模假式。

有一次,他从公园出来,看见一个小孩远远跟在父母后面,常见的幸福的一家三口,走在前头的父母挽着手在谈着什么,他们并不怎么往后面看,那小孩自顾自地玩耍,沿着界沿石的边缘走直线,有时他会抬起头看看他爸妈,看见他们并没往回看他,就又自顾自地继续沿着界沿石的边缘走直线,嘴里边不时地哼着:“如果你在麦田里捉到了我”,我们经常能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画面,你不知道这小孩长大后,会不会变成那假模假式的成人世界里的一员,所以当霍尔顿跟女友萨丽说起——要借一个熟人的车到马萨诸塞和佛蒙特兜一圈,看看那儿美丽的风景,然后住到一个林中小屋里,直到把钱用完为止,接着就去随便找个工作,继续在溪边住着,过些日子可能结婚——时,萨丽说:你怎么可以干这样的事,我们还都是孩子,万一钱花光了,又找不到工作,我们都会活活饿死,所以这件事完全是异想天开,这些地方可以等我们进大学以后再去;霍尔顿说:到那时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啦,不会有那么多地方可去……这主意当然是异想天开,但即便只是一时想想和聊聊,也要一秒也不能等地马上把你拉回到现实世界,这就非常的无趣,她在乎和兴奋的是穿着漂亮的刚好盖住屁股的短裙去溜冰,即便她并不怎么会溜冰而且溜得非常难看。

回到那小孩,父母总是着急你要赶快懂事和成熟,赶快长大和出人头地,他们说是爱你、为你好,要命的是很可能他们就是真心的,那你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但他们又不怎么会真正地关心你,耐心听听你究竟在想些什么,可能是因为没时间,也可能觉得你就是个小屁孩,能懂些什么,还是赶紧学本事、适应社会,然后早日结婚生子才是正事,如果恰巧你聪明点,能混得开好好地捞上一笔,他们就会开心得要命,口口声声为你感到骄傲,看着你真心会眼睛发光,甚至都有些低三下四,真有不少这样势利的父母;要是不幸你不太灵光,活成了一个世俗眼中的loser,那可能就会被厌弃,父母常看看你后直摇头,好像觉得自己怎么就摊上了这么一个倒霉孩子,你就成了一个大家都为你操碎了心的不懂事的小孩……令人厌倦的是——你身边可能就有不少这样的同学,刚上大学就积极无比挤破了脑袋要早日成为那个父母和亲朋好友眼中都为他骄傲的聪明小孩,然后在别的小孩面前神气活现、沾沾自喜,偶尔你和他们坐到一起,一聊到什么实际问题,他们总是志得意满,自觉很聪明,觉得你还很幼稚长不大,然后他们又会成为那样的父母,逼着孩子学习出人头地,要是孩子不长进,他们就会重复父母那老一套的说辞:你知道我们为了你挣钱有多辛苦吗?你知道还有多少小孩不能像你一样进这么好的学校吗?好像你尽给他们丢脸似的,好像他们真是无私和真心实意地把你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要是刚好也是个那种聪明小孩,那他们就会抓住各种机会到处炫耀,从你还在读幼儿园时就开始——慢慢地你和他们就疏远了,尽管你们曾经也有过不少无忧无虑的开心日子,一起打球、旷课、通宵熬夜追剧、看球,站在宿舍的走廊对着楼下走过的漂亮女生吹口哨……接着你谈起恋爱、结婚,发现对象就是那个萨丽,她们总是和父母一样,一有机会就想抓住你,和你一本正经地谈些严肃的现实问题,逼得你越来越想缄口不言,有时你确实很想像霍尔顿说的:住到一个林中小屋里,不待见别人,不时和一个姑娘约个会吃个饭什么的,在黑暗中安静地看场电影,再做做爱,随便聊些无关紧要的话题,这样就很开心,有那么一些心有灵犀的时刻,可以说些理想和文艺之类的有趣的心里话,但一定要很快打住,然后干各自喜欢的事。

全书看似用不动声色的笔调,不痛不痒地讲些霍尔顿“在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生活”,但饱含着作者最绝望的爱。

最后,我想说的是有兴趣的话直接去看书就好,千万不要先去看什么前言、导言和豆瓣那些打一星两星什么也不懂的傻瓜蛋说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