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逆流成河》: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悲傷逆流成河》: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悲傷逆流成河》: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原本已有殘破的家庭,還要被同學諷刺、被調侃、被侮辱,這對於易遙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當受害者變成施暴者,當看客變成助推,就沒有無辜者可言。最無知的傷害也會成為最鋒利的刀,每一刀都深深的在割著易遙脆弱的內心。

《悲傷逆流成河》: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年少有為的人太少,年少無知的人太多。電影結尾,易遙走了,顧森西救她上來的時候已經太遲了,她一直沒有把吸進肺裡的水吐出來。

最後的結局裡,並沒有易遙在醫院搶救後醒來的場景;齊銘臨搬走前,在易遙的窗前放了一束花,但窗前卻已不見易遙的身影,齊銘用這束花來紀念易遙;易遙媽媽把按摩床賣掉了,她像是已失去了繼續攢錢的意義,以前她是為了用按摩給易遙湊學費……

心靈受過的創傷,似乎會留一輩子。

《悲傷逆流成河》: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易遙跳河時,老師攔住了齊銘,卻攔不住顧森西,所有人都勸顧森西快回來。卻沒有一個人勸易遙快回來……

易遙說:"你們動手的沒動手的都一樣,你們比石頭還冷漠,你們又惡毒又愚蠢,你們膽小怕事,別人做什麼你們就跟著做什麼,你們巴不得世界上多死一個人,因為你們的日子真的無聊,因為你們覺得自己不會承擔任何後果……"

確實,那些看著易遙跳河的同學們,在事情真的發生之後,才發現易遙是真跳河。所有人的臉上有驚訝、恐慌和不知所措。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同學們不知道,他們平時的指指點點,就像海水一樣向著易遙襲去,無論是嘲笑,還是戲弄,都不斷地包裹著她,讓她無法快樂。

這場莫大的悲劇中,他們逃不了"霸凌"易遙的"罪"。沉默抑或站著不動,就是一種默認易遙跳河的行為,很多時候不選擇就是一種選擇。就算是老師和學校,也沒有起到任何拯救易遙的作用……

《悲傷逆流成河》: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我們並不是第一天聽到"霸凌"這個詞了,它可以分為四種類型:暴力霸凌(肉體上的欺凌行為)、言語霸凌(辱罵、嘲弄、惡意中傷)、社交霸凌(團體排擠、人際關係對立)、網絡霸凌(以手機短信、電子郵件、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媒介散播謠言、中傷等攻擊行為)。

校園暴力一下子就包含了言語霸凌和社交霸凌。不是所有受害者都會涅槃重生,更多的可能就是下一個易遙的悲劇。

易遙有段話說得極其心疼:"如果我忘不了怎麼被你們侮辱,粉筆灰塞嘴裡是什麼滋味,打火機燒頭髮是什麼滋味,被你們一口一個殺人兇手是什麼滋味,如果我忘不掉你們也別想忘掉。"要知道,犯下的罪過永遠無法彌補,施害者總會收到處罰的,千萬不要有任何僥倖心理!

《悲傷逆流成河》: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在日劇《legal high》裡面,古美門研介曾說:"說起來,欺凌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作為加害人的學生、老師、學校?不,這些都不是本質。本質是更恐怖的東西,那不只存在於教室裡,也存在於辦公室、公司、家庭裡,存在於這個國家的各個角落。我們平時不得不察言觀色、隨波逐流。多數派自然地被認為是正義,意見相悖的就會被排擠。欺凌的本質,是氣氛。特別是在這個所有人從左往右、從右往左地移動著的國家,名為氣氛的魔物有著十分強大的力量。在這個敵人面前,法律也許都無能為力。它是個能吞噬一切日漸壯大的可怕怪物。別說面對,連逃脫它都難上加難。"

孩子們有時候誤以為只要是支持大多數的看法,就是合群,就會交到朋友,殊不知他們正在迫害著另一個原本可以快樂成長的孩子。他們自然而然的孤立著那個孩子,直到發展成霸凌,這該多無奈呀。

假如他們年少有為不自卑,懂得什麼是珍貴,那是不是就不會有這麼多令人心疼的孩子身處黑暗呢?願所有人的青春,都能被溫柔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