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逆流成河》-那些毀掉一個人的方法

這篇文章是我今年3月份寫的,昨天看到時候,突然想到還沒有發出來,想著既然這樣,就隨心所欲吧,願意看的,很感謝你,不願看的,也很感謝你,因為既然你讀到我這段文字,就說明你已經打開過了。

《悲傷逆流成河》-那些毀掉一個人的方法

毀掉一個人,有時候是輕而易舉的,只需要,一句話。

前幾天,閒來無事,我與朋友打開電腦,準備看劇,這部上映於2018年的電影陡然進入我的視線中,從上映以來褒貶不一,抱著獵奇心態也好,無聊心態也罷,我決定就看這個了。

《悲傷逆流成河》-那些毀掉一個人的方法

電影中,易遙在無辜承受被人誤解的眼中,在眾人面前控訴,述說著有史以來,藏在內心深處,無處述說的語言,激動地情緒和岸上推脫責任看戲的人形成對比,盲目的從眾心理,虛榮心,欺善怕惡,讓這群人成為把易遙推向死亡的兇手。在遇到顧森西之前,齊銘是易遙生命中的光,在遇到顧森西之後,顧森西是易遙遲來的美好,但是很可惜,顧森西的西不是希望的希,她終究還是跳了下去。

《悲傷逆流成河》-那些毀掉一個人的方法

劇情做了一定的改變,電影中顧森湘的逝去,易遙模稜兩可的結局,相比起小說來說,卻也好的太多,小說版中,顧森湘遭受玷汙,不堪侮辱割腕自殺;顧森西遷怒於易遙,一句“為什麼死的不是你”讓易遙失去希望,而齊銘的態度,最終把易遙推向死亡的深淵;顧森湘的死,易遙的死,成了齊銘死亡的催化劑,終是不堪重負,開了煤氣,在床上安靜的離去。三個主角的死亡,讓整書被一種陰影式的悲傷籠罩,我把這個成為“郭敬明式的悲傷”。

《悲傷逆流成河》-那些毀掉一個人的方法

電影版和小說版雖然不同結局,但是有一個相似的地方,毀掉一個人,真的只需要一句話,小說版,顧森西的“為什麼死的不是你”讓易遙奔潰,小說中,所有的人,一人一句“殺人犯”,地板上擦不掉的“殺人犯”字跡把她徹底推向深淵。在傷害過別人後,還能說著我什麼都不知道,不關我的事。不分青紅皂白,不分是非黑白,是貫穿這部劇的思維。這和我們現在的社會如出一轍,大相徑庭,輿論甚至可以成為壓死人的最後一根稻草,被人誤解的滋味,不是你說說就會懂,輿論的倒向能侵蝕一個人的靈魂。 而所謂事件的“真相”,對圍觀者來說並不重要,他們只需要一個虛妄的道德至高點,來把他人踩在腳下。很多時候毀掉一個人,不需要對他真正做什麼,只要眾人口中的一句話。 人言可畏,流言在心理稍微脆弱一點的人面前,死亡不過是幾句話的事,在這裡不要說別人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是人總會有傷心的一刻,是人總會有脆弱的時候。語言暴力永遠比你想象中來的可怕,你永遠不知道從你嘴裡說出來的話,對另一個人來時,是溫暖的一束陽光,還是傷人的一把利劍。

《悲傷逆流成河》-那些毀掉一個人的方法

在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都甘願或者不甘願的,成了上面的某一類人。而那些看到的事實,也許並非全部的真相。 當聲音脫離了真相,就變成了一種情緒。而那些一股腦兒宣洩出來的情緒,就成了殺人於無形的尖刀。 主持人馬東曾說過這樣一段話:“身邊有各種角色的人,每天都在說服我們自己,讓我們支持他的觀點,以至於可以幫助他完成一些事情。這並無對錯。可我們的價值觀,尤其是生命價值觀這件事,要做反煽動,反被洗腦。” 這讓我想到了那個因為氣質“女性化”被霸凌,最後死在學校廁所的男孩葉永志;那個無故被貪玩學生控訴強姦而毀掉前途的老師,還有那些被語言暴力所扼殺的人,那些原本也擁有燦爛人生的人,那些原本也陽光的人。言語是一扇窗戶,也可以是一道牆。是給我們自由,還是給我們阻礙與審判,全靠那個發表言論的人。人,永遠比我們想來的要複雜,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可能存在的灰色地帶。當你越不瞭解一個人,你越應該正面去看待這個人,越不瞭解一件事,越應該認真思考這件事。

《悲傷逆流成河》-那些毀掉一個人的方法

我們無意間說出的那些傷人的話,或許自己覺得沒什麼,但在別人心裡,可能會默默沉澱許久。說話是一門藝術,透露出的其實是一個人的修養、素質、價值觀。對於別人說出的惡語,我們要學會放下,對於自己的言語,更是要好好把控。

《悲傷逆流成河》-那些毀掉一個人的方法

《悲傷逆流成河》-那些毀掉一個人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