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如琢:傳統的核心是發展

崔如琢:傳統的核心是發展

繪畫最講究“天趣”“妙趣”“神趣”,這一點,我覺得在秦漢人身上體現得最充分;秦漢人的最大特點就是敢於自作主張,獨造自創,故能凌越千古。因此,不必過於泥古,所謂“法法非我法,無法法亦法”。說到底,秦漢人,人也;我崔如琢,人也;假如我有獨到處,我想即使秦漢人看到,也會欽佩的。總之,要做到“師古而不泥古,有法而不囿法”。

中國文化講究傳承,作為一個藝術家,必須要了解過去,弄清歷史,理清脈絡。而瞭解過去的重要途徑就是“收藏和鑑賞”。“收藏和鑑賞”是中國畫家的基本功。如果一個畫家珍藏有歷代名畫,“坐擁畫城”,與古人交友,盡取其精華部分為己所用,真積力久,必可大成。其實,所謂“鑑賞和收藏”是一回事,歷史上有不少畫家,他們既精鑑賞、收藏,復擅繪畫,如近代的黃賓虹、張大千、徐悲鴻等。

崔如琢:傳統的核心是發展

崔如琢 坐看秋色

傳統的核心是什麼?傳統的核心是發展!不發展就沒有生命力。而這個發展的模式就是傳承,傳下去承下來。中國文化就是講傳承的。沒有傳就沒有承,沒有你就沒有我。

傳統就像人的遺傳基因,營養可以加強,基因是不能改變的。比如,中國的繁體字是從象形字開始的,文字本身就是一幅畫。偏旁部首都是有規律的,非常獨特,多音多意多美感,那是中國文化的根。我們的文化是靠文字傳承的,假如有一天,連我們的後代都不認識繁體字了,根就斷了。

崔如琢:傳統的核心是發展

崔如琢 春從醉裡回

中國的傳統是豐富多彩的,文化精神是博大精深、神秘莫測的。我之所以在各地舉辦畫展,旨在通過作品,證明不用西方的那一套,中國畫也完全可以走出令西方人瞠目的創新之路。

作為當代畫家,必須對“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問題作深入的思考。事實上,這種“轉化”一方面是對世界文化思潮的一種回應,另一方面傳統文化中的優異成分,也在此“轉化”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落實,並永葆其文化上的認同及連續性,而這正是中國畫“走向世界”的最可靠的保證。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