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是最好的醫生

好習慣是良藥,壞習慣是毒藥。

目前,國際上打熱的新養生觀點是

健康取決於良好的習慣。

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不斷地重複便會形成習慣。印度有句諺語:“播種行為,便能收穫習慣;播種習慣,便能收穫性格;播種性格,便能收穫命運。”可見一個人的命運與習慣的好壞是息息相關的。

習慣是最好的醫生

從古至今,很多人都幻想能得到一種“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包治百病”的“長生不老藥”,但僅僅是幻想,其實很多人都沒有看見。真正的“長生不老藥”就在我們身邊,也就是一系列好習慣的“綜合作用”。

人體潛力無限,許多人一生都棄之不用,實在是可惜,我們應該善於主動向好習慣討康壽。

習慣是最好的醫生

好習慣是健康良藥,可以在任何時間治療任何疾病,且無任何副作用:而壞習慣則是健康毒藥,也許平時都是些微乎其微的小事,由於不知不覺、日積月累之中損害健康,凡事一旦形成習慣,便有積累、疊加效果。

習慣是最好的醫生

也許我們大家都聽說過,鐵釘與國家的故事。少了一枚鐵釘,掉了一隻馬掌;掉了一隻馬掌,瘸了一匹戰馬;瘸了一隻戰馬,敗了一場戰役;敗了一場戰役,丟了一個國家。生活習慣與身體健康的關係同樣如此,一枚鐵釘尚且可以丟掉一個國家,一個細微的壞習慣同樣會對人的身體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害。

習慣是最好的醫生

有數據顯示,目前由於生活習慣問題導致的死亡人數在發展中國家佔死亡人數的40%,而在發達國家中已達到了70%。因此,科學養生的行為習慣是延長人類壽命、實現自我保養的有效途徑。

當然,習慣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人們長期養成的一種行為傾向,形成的習慣是好是壞,分水嶺就在形成之初。因此,一種行為開始時便要考慮其形成習慣後對健康的影響。對於那些成為習慣的行為,好的則應該繼續保持發揚,壞的儘早改正。而那些模稜兩可的行為,就需要以養生新觀念來好好衡量一番了。

請你靜下心來,回憶一下你是不是經常出現這種情況:有時心慌、氣短、渾身乏力,但心電圖顯示卻正常;不時頭痛、頭暈,可血壓和腦電圖也沒什麼問題。這個時候不要還以為自己是健康的,因為你很可能已經處於亞健康狀態了。


習慣大於遺傳

很多人認為不僅人的相貌特徵能夠遺傳,就連疾病都能遺傳給下一代。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並不是全部,很多先天疾病是可以通過修正後天的生活習慣而改變的。

比如某人有高血壓家族遺傳史,如果他經常暴飲暴食、久坐、缺乏運動、忙於工作而休息不足、熬夜等,這些不好的生活習慣會使他提早患有高血壓,還很容易引發併發症。

習慣是最好的醫生

還有這樣一則事例:今年剛剛30歲的小李是一家報社的主編,他的母親患有糖尿病。為了不步母親的後塵,他從來不放鬆對自己少食多餐的要求,嚴格控制糖和脂肪的攝入量,並積極參加健身運動。小李的這種做法無疑是非常明智的。(此處應該有掌聲!)

習慣是最好的醫生

我們知道,糖尿病是一種不及時控制就一定會出現併發症的疾病。臨床數據表明:雙親一方或兄弟姐妹中有人患有糖尿病,自己患病的幾率為38%;如果雙親都患有糖尿病,自己患病的幾率可達到80%。


習慣是最好的醫生

你當然有理由責怪命運的不公,但事實上,基因本身並不會導致糖尿病,它只是增加了患糖尿病的可能性。醫學專家認為,後天的不良生活習慣(體重超重、長期不運動、腹部脂肪堆積)和先天的危險基因加在一起,才導致了糖尿病。

因此說,疾病並非完全是遺傳所致,更多的是由不良生活習慣引起的。

培養健康的好習慣才是治病的良藥。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便收穫性格;播種性格,便收穫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