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整治亂班有一套”到“不改革無實驗”,這個校長愛“折騰”

從“整治亂班有一套”到“不改革無實驗”,這個校長愛“折騰”

青島市實驗高級中學校長孫睿是個智者,他認為要培養學生的自適應學習能力和遷移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把知識內化後融會貫通,使學習更加精準化,從而在快速迭代的互聯網時代磨鍊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從“整治亂班有一套”到“不改革無實驗”,這個校長愛“折騰”

在青島市實驗高級中學的“格外”書店,記者見到了孫睿校長。一杯茶,一張桌。聊起教育,孫睿的臉上綻放起“彌勒佛式”的標誌性微笑,敦厚睿智。

開篇他便直抒己見:“我深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散發出屬於自己的光芒。學習是一個多要素多環節的複雜過程,一旦觸發激活孩子的興趣點,創造力便由此而生。所以學校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好的文化場,培養學生的自適應學習能力和遷移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把知識內化後融會貫通,從而在快速迭代的互聯網時代磨鍊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孫睿的眼中星辰閃爍,目之所及處,一派灰白清悠的徽派建築融入澹澹秋光中,狀元紅、象牙白、人文灰、生命綠,皆沉靜在這場繁盛的秋色裡,暈染出一個從教20多年,對教育有著樸素和真摯感情的校長。

“新人文”教育,做有溫度的教育

要啃就啃硬骨頭。1988年,孫睿從師範院校畢業進入一所中學教歷史,並擔任一個“老大難”班級的班主任。那時的孫睿不善言辭,尚未找到當老師的感覺,在和學生家長溝通的過程中,

他慢慢發現幫助別人是快樂的,轉化一個孩子更有一種成就感。進入角色後,孫睿愛上了教育,也變得更加健談。他性格平和,富有愛心和耐心,利用假期將班級所有學生家庭走訪了一遍。之後這個“人見人推”的班級在他的調教下成了凝聚力最強的班級。

由於初三沒有歷史課,孫睿不再擔任該班班主任,學生們知道後,聯名寫信要求孫老師留下來,於是孫睿便成了學校唯一不教本班課的班主任,留下了“整治亂班有一套”的讚譽。後來,高中一個班級紀律渙散,老師們誰都不敢接這個“燙手的山芋”,大家不約而同想到了孫睿,於是他又“破格”成了高中班主任。面對這樣一個班級,孫睿深知,要想讓學生信服,首先要把課教好,他倡導“快樂學習”的理念,課上與學生一起討論,課下與學生一起運動、一起說笑,令人叫絕的是,他總能用故事把枯燥的歷史知識串聯起來,用故事把深刻的做人道理揭示出來,連原本在課堂上最坐不住的學生都被他吸引得不願下課。考試時,這個班的歷史成績也總是名列前茅。

由於教學成績突出,孫睿被評為青島市教學能手。後來,孫睿被派到改制學校“求真中學”教學。這塊“教學的試驗田”成了他施展才華的平臺,他不拘一格,大膽創新教學模式,僅一年時間,他所帶的求真班,中考成績全市領先,第二年家長紛紛把孩子往這裡送。提到這段經歷,孫睿笑言,這是一段練膽的日子。

2002年,孫睿進入青島二十五中擔任校長助理,兩年後被任命為副校長,2008年被調到教育局基教處工作,六年的行政工作使孫睿受益匪淺,思維方式得到了鍛鍊,格局、視野與高度得到了提升,看問題更全面,更有全局觀。但孫睿骨子裡是個愛折騰的人,有夢想,也有自己的小驕傲,不願受一成不變工作的束縛,有一天他聽到李宇春的歌曲《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內心不僅一顫,他懷念和學生相處的時光。2014年,孫睿終於又回到了學校任校長。

如今,提及六年的教育局基教處工作經歷,孫睿坦言,因為曾經是政策的制定者,他深知政策引導的重要性,一直保持著每天看新聞、瀏覽教育部網站的習慣,他善於捕捉政策風向,把很多工作做在了前面,他笑言:“在山上待過,在半山腰幹什麼事兒都順”。

一切的教育改革都源於文化。對教育來說,一切的改革都源於文化,源於對文化原點的追尋,源於對文化歷史淵源的挖掘與傳承,教育領域是一塊偉大的實驗場地,唯有教育實驗才能推動教育改革前行。

什麼樣的學校才算是好學校?是本科達線率最優,還是讓學生各盡其才?在學校成績數一數二的學生,為什麼到頭來發展並不突出,而一些成績中等的孩子反而能夠後來居上?在孫睿看來,

真正影響學生髮展的並不是知識素養,而是情商、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一個人的能力決定了他飛得高不高,一個人的心性決定了他飛得遠不遠。真正拉開孩子間差距的,不是成績,而是心性。”

於是,當很多學校拘泥於傳統的教育方式時,孫睿領他的團隊奉行“無改革,不實驗”的大教育觀,把學生的人文藝術教育放到了和學科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神奇的是,當他風輕雲淡地看待教學成績時,學生的成績卻在直線上升。“學生的整體素質上去了,還用耳提面命地強調成績嗎?那是水到渠成的事兒。”孫睿自信地說。

自2014年以來,青島實驗高中推行國家課程分層選課走班,為每個學生提供最近發展區,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改革需要勇氣和魄力,更需要視野和理性。面對外界的質疑聲,孫睿敢於亮劍,他淡定地用實力證明自己。“改革就是要改風氣之先,要領先。學校改革最難的是改變人。這一路我們‘摸著石頭過河’,不斷地嘗試、尋求突破,反思、再上路。”正是由於孫睿大無畏的探索精神,勇於實踐的魄力,青島實驗高中才會被稱為“青島教育界的一匹黑馬”。

從“整治亂班有一套”到“不改革無實驗”,這個校長愛“折騰”

做“學生有選擇”的教育。“類似巨木的成長,第一需要的是大空間。作為校長,我要給學校創造一個利於自身主動發展的大空間。”青島實驗高中的“新人文教育”就是孫睿為學生創造的發展大空間。“所謂的‘新’並不單單是讓學生多背幾首唐詩宋詞,而是真正地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從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出發,來發掘學生真正的興趣點,通過對個體的充分尊重,來提升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的自信,進而提升學生的成績,幫助學生找到最適合他的發展方向。”孫睿如此解釋“新人文教育”。

不破不立。在孫睿的主導下,“新人文教育”揚棄了傳統的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和學科中心,構建起以學生為中心、社會為中心、活動為中心的新型學習模式,逐漸形成了“一箇中心、兩種模式、三大制度、四類課程、五項保障”的選課走班實施體系,初步實現了“學生有選擇”的教育,為全面對接高考改革,切實推進創新人才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課堂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興趣、主動性、自制力大大提高,學生學會了學習,提升了學習能力;通過小組活動的合作交流,讓每一個學生的潛質和優勢在交互學習中得到充分發揮和開掘;小組之間的競爭,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意識和進取精神,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交流技能,學生面貌煥然一新。”孫睿強調。教育的本義在於成人,人是衡量教育的唯一標準。青島實驗高中以人為本,構建的“新人文課程體系”,凸顯出強烈的“生命第一”意識和濃濃的人文關懷。

“讓孩子通過接受好的教育而成才,從小處說,教育可以通過一個孩子的命運轉變整個家庭的命運,從大處說,教育可以改變整個民族的命運。”

學歷史出身、曾經做過多年班主任、以“整治亂班有一套”而聞名的孫睿對此深有感觸。他表示,教育公平是人生公平的起點。對待學生,孫睿一直秉承“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他說:“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你不知道哪句話會點透哪個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長處,教育就是幫助學生髮現自己的長處,並最終依靠自己的長處創造出幸福的生活。”

為了保證學生們的個性能夠充分發展,學校特別推出了“六個百分百”課程體系,保證百分百的學生參加學校課程,百分百的學生參與課題研究,百分百學生成為志願者,百分百學生參加藝體俱樂部,百分百學生三年收聽30堂高水平專家講座。通過這種學校搭建的發展平臺,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喜好和方向,拓寬了學生的成才之路。

從“整治亂班有一套”到“不改革無實驗”,這個校長愛“折騰”

最有力量的教育是給學生真實的生命體驗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讓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泰戈爾說,教育的最後目的不是教授技能,而是叩擊心靈,如果一個人能對路邊一叢盛開的矢車菊動容,這就是成功的教育。豪爽大氣卻又心思細膩的孫睿不願意讓學習、考試的壓力抑制了學生們靈動的天性,他讚賞體驗式的生命教育。“完整的教育,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教會孩子認知美好的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態,有一顆愛心。教育最核心的問題之一是情感關係的問題,在為人們創造財富與歡樂的同時,健康地生活,面對挫折、痛苦能夠挺立起來,並擁有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在一些人看來,孫睿走的是一條不同尋常之路,但實際上是一條迴歸教育最本質的路。他倡導的“新人文教育”又不時賦予他“詩意棲居”的田園詩人氣質:倡導自我個性,實現自我生命。

讓人驚訝的是,他的這種田園詩人氣質竟浸潤於青島實驗高中的每一個角落。“科技與人文其實是並蓄不悖的。一個懂藝術的人才有創意。”在孫睿眼裡,光有教室、實驗室的學校是沒有文化品味的。

從“整治亂班有一套”到“不改革無實驗”,這個校長愛“折騰”

在青島實驗高中,整個校園演繹著徽派建築的柔美秀雅、大氣敦厚,江南書苑之風潤染著在此讀書的每一個學生。兩側主建築的一樓裡,深藏著兩處古典雅堂:一處是曲水流觴的漢學館,一處是鳳沼雁足懸於牆的古琴館。當七十二式古琴和曲水流觴景流過眼眸時,執棋品茗,信手拂弦,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可以伸手觸摸歷史。如意湖畔是美麗的生態課堂,當學生臨水描摹,發現的是身邊的景和四時的融合。校園的角角落落在孫睿的視界裡,交織出的是育人空間:

“我們努力將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滲透於每一方空間,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人文氣息的天地。”

世界那麼大,在遠方也在腳下。孫睿心中的教育還遠不止此,他要站在世界的高度,辦更加開放的教育,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型人才。

為此,青島實驗高中與法國、德國、韓國、美國等多家學校建立了學生互訪交流平臺,近幾年,直接接待國外學生家庭450餘個。2017年,法國雷澤聖母高中的學生Emma跟隨學校訪問團來到青島實驗高中,見到青島實驗高中的學生雅寧,兩人激動地擁抱在一起。

原來不久前,雅寧參加青島實驗高中暑假的國際理解課程,訪問南特雷澤聖母高中,住在Emma家裡。這次雅寧邀請Emma回家住。週末,雅寧帶著Emma參觀青島博物館、漢畫像磚博物館,遊玩“海上第一名山”,品嚐海鮮和青島啤酒,教Emma寫軟筆書法……Emma在青島實驗高中學習了一個月的書法、古琴、中國歷史、中國戲曲、中國傳統節日、太極拳、烹飪等20門中國文化課。離開時,Emma很認真地用漢語說:“我愛中國,長大後還要再來!”

“青島實驗高中一直重視教育的開放和國際交流,引進國際課程,以此提升學生的整體人文素養,國際競爭能力。”孫睿介紹說,學校已開設了美國高考ACT和德國預科PSP國際課程,使有興趣的學生利用課餘時間系統地選修國際課程,在提高人文素養的同時,滿足學生多元化、多渠道成才的需要。

閱萬卷書,更要行千里路。研學旅行是孫睿著力打造的學校又一品牌,“詩意黔行”——每年組織700多名學生赴貴州參觀文廟,參拜孔子,遊覽黃果樹瀑布,感受喀斯特地貌,參觀遵義舊址,走進貴州屯堡,參訪留守兒童家庭。“我們希望能給學生一種天地萬物的薰陶,讓學生在最美的青春年華里,可以見本我、見天地、見眾生,在這樣的行走中種下藝術人文的種子。”孫睿堅定地說。

從“整治亂班有一套”到“不改革無實驗”,這個校長愛“折騰”

擁抱大數據時代

讓學習像呼吸一樣自然。人工智能時代呼嘯而來,學生的學習進入了智慧學習的時代,學校也需構建智慧教育的體系。孫睿望著校園裡的兩棵菩提樹,陷入了沉思,“智慧學習靠什麼?靠認知,靠格局,靠境界,靠視野。這些東西書本里沒有,要從實踐中來、社會中來、交往中來。未來社會看的是創造力,我們要在培養孩子的自主性、開放性、創造性上下功夫。”

“人工智能時代,學生更要主動學習、智慧學習、創造性地去學習,讓學習像呼吸一樣自然。”孫睿表示。為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青島實驗高中進行了信息技術和通用技術兩門課程的整合,衍生出了大數據課程。“大數據課程其實就是學習利用大數據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這種帶有遊戲性的學習,增強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的知識由平面化變為立體化,並且極大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

孫睿向記者談道,“基於人工智能時代對人的核心素養的要求,我們進行一些課程的整合和活動的構架。比如37個藝體俱樂部,都是做團隊的項目,可以培養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讓學生能夠經受挫折、百折不撓、有上進心與競爭力、能夠與人為善、在團隊中擔當領導與服務者的角色。”

“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多元的時代背景下,世界是多元的,文化也是多元的,包容性也是多元的,他們的學習方式、學習途徑更加多元。學生的關係渠道拓展得很寬,還有網絡上的虛擬關係存在,是地球村的概念,所以現在的孩子要從全球化的視角去培養。要知道世界各國人都在做什麼,不僅要同步,更要超前,只有超前才能擁有競爭力。”孫睿強調道。

從“整治亂班有一套”到“不改革無實驗”,這個校長愛“折騰”

培養具有未來思維的老師。學校教育要跟上人工智能的步伐,教師也要作出改變。孫睿認為,國際化、信息化是相輔相成的,這是未來現代學校的一個重要標誌。現代學校除了國際化、信息化之外,還要有現代的治理體系、現代的課程,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現代教育思維的教育者。

為了讓教師儘快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孫睿向教師提出了四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調整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主動搭建和學生溝通交流的平臺。二是要保持對時代敏銳的感悟力,把握時代脈搏,用敏銳的觸覺去體驗新時代的語言和思維方式。三是要有熱愛生活的能力,積極向上,樂觀熱情,用熱情積極擁抱新時代;要學會管理情緒,讓自己始終保持滿血復活的狀態。四是要不斷創新自己的思維方式,抽離了外在的東西之後,剩下的是一種思維方式,不管時代怎麼變革,適應這個時代的思維方式是最有價值的。

孫睿跟老師們不斷強調,人工智能也許會取代簡單機械的勞動,但絕不會取代創造性的勞動,更不能取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

教師是富於情感和智慧、想象力與創造力的職業,這些特質人工智能是無法比擬的。將來“沒有創意的老師”可能會被替代,而情感豐富、創造性強的老師則會永遠受歡迎。

為了打造優秀的能適應未來的“智慧教師”,青島實驗高中不遺餘力地推進教師培養。他們以教師發展“五年規劃”為指導,紮實有效地展開培訓。根據“兩規劃,一平臺”教師專業發展總體規劃,對全體教師進行了階梯計劃層級劃定,不同層次的教師都有明確的專業發展方向和路徑。全面推進教師專業發展“階梯計劃”,設立教師專業發展專項基金,促進教師隊伍專業能力的提升。

“我們學校老師年齡結構偏大,但可貴的是大家願意做出改變,始終保持著對未來時代的熱情,這已成了我們學校的文化氣質。”孫睿頗為自豪地說。

採訪結束,穿過繁樹縈繞的校園大道,冷豔的秋色以凌厲之勢,極盡絢爛地漫山鋪陳,染醉了整個校園。微風過處,花香渺渺,桂花花瓣撲簌簌灑落一地淺黃。下課鈴響起,一陣輕柔的鋼琴樂《螢火蟲之舞》透過層層秋葉,灌入耳際,讓人心際為之一顫。一群群氣宇不凡的學生穿過悠長的迴廊,伴著音樂前行,他們的臉上洋溢著青春的甜美與幸福。有夢想就有希望,不畏平凡,螢火蟲也有星光。

— END —

本文刊於《教育家》11月刊,作者邢曉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