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兒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豬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這一首婦孺皆知的民謠,道出了中國人對過年的期盼,也道出了老北京人過大年時的隆重與熱烈,老輩兒人的認真、孝道、規矩、實誠,家的和睦更加顯露無遺。過年,就要講究有“年味兒”。所謂“年味兒”,是民俗,是老禮兒,是一年中最讓人魂牽夢繞的,無形的氛圍其實就是過年的“味道”。

可如今,過年聽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年味太淡了”,舊習俗的逐年被淡忘,曾經在人心中絲毫馬虎不得的“過大年”也變得不那麼火熱,過年真是讓人既歡喜又失落。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怎樣才能重溫久違的“年味兒”,那麼就請大家和京範兒一起,走進楊信先生的新書《年味兒》中,走進他妙筆描繪的歡樂祥和的場景,穿越時空去尋找那些珍貴的和過年有關的體驗。

喝完臘八粥就要過年了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年俗,是從臘月初八喝臘八粥正式開始的,故民間諺語中有“送信的臘八粥”一說。“祭灶”最早是紀念發明用火熟食的先人,後來逐步又演變為祭灶王爺,到了近代又形成了“糖瓜祭灶”的民間習俗。“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是人間對灶王爺衷心的感謝、美好的祝願,也成為灶王爺“回宮彙報工作”的必須。重要的是這一天是“大年”的前奏。民間說的“小年兒”一過,“大年”也就一眨眼兒的工夫了。

掰著手指頭算下來都沒幾天,隨著連綿不斷的年前習俗,掃房子、推米黍、蒸饅頭、去吊肉、宰公雞、把面發、團圓守歲、接神、包餃子,隆重的拜年儀式逐步把過年氣氛推向高潮。

春節除了闔家團圓之外,還有祭祖之禮。在人們眼裡,祖先的首要功績是繁衍了後代,沒有祖先也就沒有後人。正因為如此,祭祖的傳統從遠古一直傳延到近代。正月初一,“接神”儀式完畢,全家進行團拜,先給老祖宗磕頭拜年,然後小輩兒們依次給長輩兒們拜年,說一些祝願的吉祥話兒。長輩兒們照例要給未成年的小輩們壓歲錢(“歲”為“祟”的諧音)。

一個“年”字兒,勾著多少中國人的魂兒啊!

過年竟有這麼些講究

《年味兒》一書記載了很多有意思的老北京春節風俗和場景,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盼春來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衚衕裡由遠及近傳來略帶沙啞的“磨剪子來戧菜刀”吆喝聲,以及宅門前婦女抱著頭戴虎頭帽、身系“屁簾兒”的娃娃孩童,在歡聲笑語中等待著一年中最讓人期盼的春節的到來。

臘八粥和臘八蒜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臘八兒的早上,街坊間相互贈粥,一定不能過晌午。送完粥之後,一家老少就聚在一塊兒享用臘八粥。這天老北京人要泡臘八酒和臘八蒜。因為“蒜”“算”諧音,舊時商號店鋪保留臘月算賬的傳統,常常讓夥計給人送去臘八蒜去,就是催交債款的意思。

正月不剃頭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過了臘八,街頭上剃頭的挑子就閒不住了。據說清順治元年,清軍進入山海關的第一天,下達了“剃頭令”。漢族人不願服從,但又不想丟腦袋,就相約正月不剃頭。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正月不剃頭,就表示一年都沒有剃頭,以此來表達人們的“思舊”之情,稱之為“正月不剃頭——思舊”。因為諧音的緣故,後來就演變出“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說法了。

二十三 糖瓜粘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臘月二十三這一天是“糖瓜兒祭灶”的日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小年兒”。這天得給家裡的灶王爺供上“糖瓜兒”(麥芽糖)、水及灶王爺餵馬的草秸、豆料,然後全家跪拜祭祀一番。“祭灶”是把又粘又甜的“糖瓜兒”獻給灶王爺,粘住灶王爺的嘴,灶王爺的嘴粘沒粘住不知道,但“糖瓜兒”則由孩子們搶著替灶王爺吃了。

二十四 掃房子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以往家家戶戶都有標配的撣瓶、撣罐,裡面照例都是插有兩把大雞毛撣子,這撣子就是“掃房日”起到大作用的物件。這一天全家齊動手把一年積攢的塵土都打掃乾淨,換上新窗戶紙、貼上剪好的窗花,屋裡屋外都收拾的利利索索。屋裡貼上“一入新年,福在眼前,閤家歡樂,人口平安”之類的春條和福字。

二十七 宰年雞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雞”與“吉”諧音,寓意吉祥如意。宰公雞是有講究的,宰好的雞並不是當天吃。年三十兒燉熟的公雞擺放在年夜飯中間,而且必須是整隻擺放,不許切塊兒。

二十九 蒸饅頭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這一天家裡的廚房最熱鬧,因為要為過年準備主食了。一口氣蒸很多饅頭,寓意生活蒸蒸日上。缸裡的發麵團兒在大人手裡變成了一個個大饅頭、棗糕兒、豆包兒。撒年糕、做面魚、蒸饅頭、蒸豆包。豆包上還要點上紅點或用“八角”大料印上紅印兒,做花糕免不了給麵點上紅點兒,大人們順手也就給圍著淘氣的孩子們都點上了,寓意為“招財進寶”。

年三十 包餃子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包團圓餃子時,剁餡兒要全家輪流剁,邊剁邊唸叨“剁小人”。過年的餃子一定要包點素餡兒,麵筋、豆腐、木耳、黃花兒、雞蛋、白菜,包時在餃子裡還要放一枚小銅錢兒,吃到這個帶錢兒的餃子,全年就能走好運。

初一 起五更拜大年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按慣例,沒有分家的家庭都要按照輩分先給祖宗拜年,接下來就是給爺爺、奶奶、大伯、大媽依次地往下磕頭,均行三叩首禮,這個過程是最隆重的。到了剛剛會走路的孩子磕頭時,往往都是滿屋的笑聲。禮畢,坐在炕中間兒的長輩兒,照例要從小笸籮裡拿出早已經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兒們,當然壓歲錢一定是嶄新的。

初三掃窮鬼初五趕五窮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民間風俗把年初三這天叫“窮鬼日”。初三一早,家家戶戶都會“掃窮鬼”,將初一至初二囤積了兩天的垃圾清掃出去,意味著掃走汙穢晦氣和窮根。所以這一天不讓家裡人外出串門拜年,就是怕被人當“窮鬼”掃走。年初五這天還要“趕五窮”(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從黎明即起,拉鞭放炮,打掃衛生,表達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破五兒”,是“送年”的意思,過了這一天,一切都慢慢恢復到大年除夕以前的狀態了。

年初七 人日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正月初七,民間相傳是“人日”,也稱“人勝節”。這天老北京人喜歡吃“及第粥”,寓意希望孩子高中科考狀元。這一天,鄰里間要互相尊敬,官府不能處決罪犯,家長更不能教訓孩子。

正月十五元宵變湯糰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當年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果實當了大總統,他覺得“元宵”諧音兒不就是“袁消”嘛,於是下令改稱“湯糰”。北京前門大街正明齋的少掌櫃有一天叫賣時說漏了嘴,喊了句“元宵”,忽然間就被袁世凱手下掌摑了兩個大嘴巴子,還被罰了兩百銀元。後來大總統下了臺,正明齋的門前再次懸燈結彩,並懸掛出“本店出售元宵”的特大招牌,“元宵”倆字兒寫的特別大,以示歡慶解氣之意。

正月十六碰燈和走橋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正月十六夜,小孩子們拿著自己的燈籠,對著別人的燈籠重重一撞,笑哈哈的看著燈籠著火,這叫做“碰燈兒”。因為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必須以碰燈的形式銷燬。當然誰家的小孩子的燈籠燒著了,也不是件高興的事。而平時大門不出的婦女在這一天可以結伴行遊街市,遇到有橋的地方,手拉手一塊走,據說可以消除百病、青春常駐。這種風俗稱為“走橋兒”,又叫“走百病兒”。

正月二十二 烤百病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烤百病”有時非常講究,要在太陽昇起前的早上,門口堆起柴火烤火。身前腦後都要燎到,讓病魔無處躲藏。有的人還唸唸有詞:“烤烤前,身體健;烤烤後,毛病走;烤烤臉,不揭短;考考屁,不生氣。”“前烤烤後烤烤,絆倒拾個大元寶。”

燈市節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自從有燈節就有燈市。以前在老北京,掛燈籠最多的街道是大柵欄和燈市口。二者是燈市合一的,既掛燈籠,又賣燈籠。明代燈市從東華門綿延二里地,那個位置叫燈市口。到了清代,燈與市分開,市場移到琉璃廠,張掛燈的地點改在了前門和地安門一帶。

北京年俗世界上獨一無二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過年就是要講究年味兒。所謂的年味,大概就是喜慶歡樂的氛圍,整齊團圓的家庭,融洽和睦的人情,年貨留存在身體感官裡的味道。有的年味是無形的,有的也是可以嚐到聞到的,像家家戶戶過年準備炸食的油香味,小孩子們放炮仗的煙火味,還有家門口飄著紅彤彤的掛錢兒的氣氛。舌尖上的饕餮美食和身邊濃濃的民風民俗,氤氳在節日裡的回憶,能夠溫暖遠遊人的夜。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將兒時那些美好的片段摘取出來,它會成為我們一生美好的記憶,像暖風中的花朵。年是一種希望,表達了對人間的眷戀和美好的期待,有了這些人間喜樂,才是熱熱鬧鬧的年味。

小時候過年,印象中處處充盈著滿滿的人情和人氣,那時候雖然並不富裕,但是很快樂無憂,因為辛苦操勞的是大人。不知當時大人們是否也有無力實現的願望,內心是否會流離失所?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現如今,伴隨著大規模的城市規劃建設和迅猛的社會發展進程,新時代的觀念正在侵蝕傳統的習俗與文化,充滿儀式感的春節年味正變得越來越寡淡。淡化的年味,常常引起人們情感的失落,小時候記憶中的年味就越發讓人懷念。那已漸漸遠離的衚衕裡的歡笑、街坊鄰里的暖意,還有機會重溫嗎? 變寡淡的是年味還是我們自身?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年味兒》的作者楊信先生是我的同行前輩,是一位資深媒體人,他說,當我花費很長時間總結這些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時,驚訝地發現,跨越八百多年曆史的北京“年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臘月初八到正月,短短的幾十天裡,集納了中國傳統的仁、義、禮、智、信。我認為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遺產。

或許有一天,當這些最具中國傳統的“年味兒”習俗,成為世界上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時,那才是中國人真正的驕傲。

北京年俗世界獨一無二,可惜都丟了,這樣過年才真的夠味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