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魏延一生坎坷不受重用,最大原因卻不是因為腦後有反骨


揭秘:魏延一生坎坷不受重用,最大原因卻不是因為腦後有反骨


我們現在看一人如何,總是習慣性的先從容貌入手,所謂相由心生就是這個道理。

曾國藩的一本《冰鑑全書》被後人譽為識人用人的工作指南,裡面詳細的羅列了人物的各種容貌所可能展現出的人物性格,並以此來作為他篩選湘軍將士的重要指標之一。於此曾國藩自己也承認,很多才華橫溢之士很可能僅僅因為自己五官上的不周正,與創造新的歷史機會而失之交臂。


揭秘:魏延一生坎坷不受重用,最大原因卻不是因為腦後有反骨


但如果說因為自己長相上的特徵而被歷史所銘記,則不得不提魏延。

就想曾國藩一樣,諸葛亮也十分注重人的相貌。這不僅與中國人與生俱來對於美的追求傳統有關,還與當時漢魏時期社會普遍好美避醜的風氣有關。

諸葛亮、周瑜等美男子被主公的重用,以及龐統、魏延開始加入集團時的不受重用多多少少會跟容貌有一定的關係。


赤壁版周瑜

揭秘:魏延一生坎坷不受重用,最大原因卻不是因為腦後有反骨

赤壁版周瑜


新三國版龐統

揭秘:魏延一生坎坷不受重用,最大原因卻不是因為腦後有反骨

新三國版龐統


長得不好看還不算問題,但如果長相和政治掛上了鉤就成了大問題。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一句“魏延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則徹底讓魏延翻不了身。

歷史上不乏奇貌之人,我們所熟知的帝王將相在史書中的記載必然不會和常人相同。但這不過是史官們為了增加君權神授的合法性罷了。

同樣的,歷史上的“罪人”同樣也會被貼上不一樣的標籤,比如魏延的“反骨”。


揭秘:魏延一生坎坷不受重用,最大原因卻不是因為腦後有反骨


魏延沒有沒反骨,今天誰也不得而知,其實就連反骨什麼樣子,今天都很難給一個外形上的定義。

小說杜撰僅僅是藝術表現形式,如果我們真的只是憑藉一個“反骨”就認為魏延必反,那我們也許就太天真了。

對於魏延的一生來說,他的才華、謀略、膽量、武藝都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將才。

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魏延的失敗,正是敗在了“慮”和“憂”上,總結來說,就是對於自己在集團人事中的定位。

對於劉備而言,魏延同關張趙同樣重要。關羽在皇叔顛沛之時,常獨領一軍,赤壁之戰後更是荊州實際的把控者,加上統領蜀漢政權的水軍,南守劉備入川的根據地南郡,北可擊曹,東可防孫。幾乎是當時蜀漢的核心所在。


揭秘:魏延一生坎坷不受重用,最大原因卻不是因為腦後有反骨


入川之戰劉備聽隨諸葛亮和龐統的建議親自出馬拿下益州,然後北上漢中擊曹,封漢中王,從而聯通襄荊,為北取長安,西擊涼州,稱雄華夏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時我們看到,當劉備從漢中回成都穩定政權的時候,作為貼身侍衛的張飛隨劉備走,而把魏延留在了與魏對峙的漢中前線。


揭秘:魏延一生坎坷不受重用,最大原因卻不是因為腦後有反骨


不是張飛,不是趙雲,不是馬超,不是黃忠。也就是說,劉備是把魏延做為抵禦魏國甚至是將來北進的尖刀。

從資歷上看,一個基層幹上來的兵,有膽略,會打仗,是劉備一手提拔,忠誠有保障,而且戰功是第二梯隊,不會引起馬超和關羽相嫉妒的這種矛盾,幾乎可以說是劉備的後起嫡系。

提拔一個沒有背景,沒有勢力,沒有資歷的人為了什麼——與現有陣容相平衡。這一點劉備在世的時候不用過多擔心,但如果劉備死去劉嬋登基的時候呢?

劉備取得漢中後已年近六十,這個年齡在古代已是高齡,如果自己突遭不測劉禪登基,所面對的是一幫叔叔輩的開國功臣,以劉禪的能力他能駕馭關張趙嗎?劉邦的兒子劉恆可以,但劉備的兒子劉禪不可以。


揭秘:魏延一生坎坷不受重用,最大原因卻不是因為腦後有反骨


不僅僅是政治上的平衡,劉備的用人個老江湖,特別是對打仗的人看得很準,能夠做到知人善用,識人尖銳,比如說馬謖。(可以參考——駐守街亭的馬謖為什何不聽諸葛亮的戰術佈置?)

這時候如果操作穩一點,張飛取上庸壓宛城,關羽領兵出荊州騷擾許都,劉備帶魏延殺向長安,拿下關中,穩定西涼,天下幾定。

其實這就是諸葛亮隆中對所設想的核心戰略。魏延此時做為漢中太守重要的棋子,重要性並不亞於鎮守荊州的關羽。

可惜歷史是現實的。關,張,劉先後離世,荊州失,蜀國困守西南。這時候魏延的定位就尷尬了。


揭秘:魏延一生坎坷不受重用,最大原因卻不是因為腦後有反骨


對於蜀漢來說唯一可以用兵的地方是向北,諸葛取隴北伐,魏延出奇謀建議輕裝簡從出其不意殺到長安,從軍事上看起來可以,從政治上看魏延則給自己刨了一個坑。

魏延的奇謀其實在歷史上並不孤立,他的進軍路線和當年劉邦暗度成倉不謀而合。

但他沒有考慮到的是,打仗不僅僅看謀略和用兵,也要看群眾基礎。劉邦能夠殺回關中的重要之處在於有基礎有聲望。在關中人看來,子弟被項羽屠盡,敵人的敵人是朋友,因此劉邦可以事半功倍。

如果是劉備這面政治大旗猶在,那麼蜀軍殺到長安是漢室復興,加上劉備自己愛民如子的聲望,民心歸附,關中平定是可能的。


揭秘:魏延一生坎坷不受重用,最大原因卻不是因為腦後有反骨


可是劉備去世了,三國君主各自稱帝,單單一個魏延去了,名義上算什麼?

而且諸葛亮北伐的戰術,也是先圖西涼,再以西涼為根據地東進關中。鎮守西涼、提供戰力和資源攻擊長安,這些活對於本身在西北地區有深關係的馬岱和姜維這些本地人明顯更合適。

所以這個時候魏延就失去定位了,僅僅就是大將一名了。

那麼他是否完全沒有價值呢? 不是的,這是一名當打之年的悍將,先帝提拔的大員,看不上個與諸葛亮平權的楊儀是正常的。

戰爭時期,武官極其重要,高級別的將領的位置代表這將士們的地位和價值,所以武將的地位在戰時往往會壓過文官一頭。

況且三國時期蜀國的人才儲備最為薄弱,諸葛在世的時候,北伐是首要任務,蜀漢政權的邏輯就是依附北伐光復漢室而存在,所以魏延雖然沒有一個定位的方向,但是出力還是沒問題的。


揭秘:魏延一生坎坷不受重用,最大原因卻不是因為腦後有反骨


但問題是諸葛走後,魏延的處理就成為了蜀漢統治階級內部的風向標,還要不要復興漢室?

這時劉備、諸葛亮、五虎上將等等,這些當年奪取益州的外姓人全部離世,對於一直打著光復漢室的劉備唯一的嫡系——魏延的處置,就成了今後是否北伐的風向標。

可惜的是,楊儀殺了魏延,就是砍倒了這杆軍旗,告訴世人,不北伐了。這個政權就變成了劉氏遺留的割據政權,和三國初期劉表劉璋一個樣子,最後自然就是一樣的結局。


揭秘:魏延一生坎坷不受重用,最大原因卻不是因為腦後有反骨


對於這些蜀漢遺臣來說,賣給最大的上市公司,大家上班下班,打卡度日,日子照樣過得很舒服。

只不過集團併購重組,總會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而這部分人,其實早已邁入了職業的墳墓。

定位不準、不清晰、沒有長遠規劃、沒有眼前近憂,所以魏延腦後必須有個“反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