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國安東(現丹東)街道、建築續一

百年老街——聚寶街

聚寶街位於安東市元寶區,街寬15米左右。走向呈東西向,西起縣前街,共有近於平行的前後兩條街,一條是前聚寶街,從縣前街東去,直至鴨綠江岸邊水泥堤壩3號壩門,全長1,050米;另一條是後聚寶街,在前聚寶街南側70-80米,從縣前街東去至興隆街止,長880米。街兩側多為青磚小店鋪式平房。從西到東,依次有豐裕同衚衕、中富街、雙合義衚衕、星秤衚衕、春源衚衕、興東街等街路橫穿,形成以聚寶街為主街幹,縱橫交錯的街道網絡。這幾條橫穿前、後聚寶街的街路,得名也極富時代特徵:豐裕同衚衕,因衚衕內有豐裕同油坊而得名;中富街,以街上有銀行、輪船公司等鉅商富戶而得名;雙合義衚衕,因雙合棧油坊(光緒元年五月開設)在衚衕內而得名。還以衚衕內有製作、修理秤具的店鋪將衚衕起名為星秤衚衕;以衚衕內原有名望較大的長春園飯店,而取其諧音名春源衚衕。

清末民國安東(現丹東)街道、建築續一

安東前聚寶街又因各店鋪門前多掛有長短木牌,書寫店名及服務項目,因此又稱此街為招牌街。(拍攝年代:20世紀10年代)

清末民國安東(現丹東)街道、建築續一

安東最早街道聚寶街早期街景(拍攝年代:20世紀10年代)

清末民國安東(現丹東)街道、建築續一

安東聚寶街舊景(拍攝年代:20世紀20年代)

清末民國安東(現丹東)街道、建築續一

民國時期繁華的安東商業街(即舊中富街)(拍攝年代:20世紀30年代)

安東——遼東商貿中心

安東原名沙河子,是一個不起眼的邊外小村。1876年設治時,居民只有2,000人。清末民初隨著安東開埠通商,一躍而為遼東的商貿中心和東北重要對外港口。

安東由一個邊外小村鎮迅速發展成為遼東商貿中心,走的是一條貿易興市的路子。

1906年通商開埠後,安東內外貿易發展主要特徵:

一、開闢商埠。1906年將七道溝一帶2,800畝土地劃為日本市場,前後聚寶街、中富街一帶900餘畝劃為中國市場,國內京、津、滬,國外英、日、美等富商大賈不斷湧來,銀行、公司相繼設立。安東商埠成立總商會,創辦商團,籌建商科、林科高級中學,培養人材。

二、建立專業市場。1921年以後相繼開闢了糧市、菜市、魚市、絲繭市、柴草市等各種專業性交易市場,其中糧市、絲繭市都屬於交易所,進行大宗的批發交易業務,糧食交易一天可達數千噸。交易市場吸引大批外地商人,促進貿易的繁榮。

三、組成流通網絡。商品零售、批發有牙行(受人委託從事買賣的貨棧)和買辦(外商與華商進行交易的中間掮客),銀行、錢莊、當鋪、運輸業、堆棧、倉庫、保險業等充當經紀商行輔助機構。

四、發展交通。日本為達到把安東作為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糧食供應基地的目的,積極開闢水陸交通。1909年將日俄戰爭期間修築的安奉軍用輕便鐵路改為商業標準軌,1911年建成鴨綠江大橋,與朝鮮半島鐵路連接。1911至1912年又重修沿江碼頭護岸,疏浚航道,新開闢了卸貨場。到1924年,安東港進出口船舶達444艘次,港口吞吐量為28.8萬噸,進出口貿易額達8,762萬海關兩,1927年進出口貿易額超1億海關兩。

清末民國安東(現丹東)街道、建築續一

中富街舊影(拍攝年代:20世紀30年代)

清末民國安東(現丹東)街道、建築續一

安東老四道口,左為綢緞莊裕成號(拍攝年代:20世紀30年代)

清末民國安東(現丹東)街道、建築續一

繁華的安東中富街(拍攝年代:20世紀20年代)

清末民國安東(現丹東)街道、建築續一


清末民國安東(現丹東)街道、建築續一

中富街景(拍攝年代:20世紀30年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