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反磁力城市:“大城市病”的藥方,用錯了也致命!

「剖析」反磁力城市:“大城市病”的藥方,用錯了也致命!

城市由人組成,人會生病,城市也一樣會生病。

近年來,社會各界圍繞“城市病”的討論不少,一個流行的觀點是,當城市人口增加時,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高房價、汙染和擁堵等“城市病”,因而在政策上常常會形成以控制人口數量來治病的思路。

但是,在空間均衡的狀態下,發展與人口數量往往是不可分割對立的兩方:一個城市的建設需要勞動力,為了留住勞動力,需要創造宜居環境;一個環境宜居、經濟發達的城市必然對於勞動力有著莫大的吸引力,但人口一旦暴漲,超出了城市的承受範圍,又會破壞城市的和諧氛圍。對於此,許多城市採取的措施是加大制度成本,但這樣一來,不僅社會和諧的目標難以實現,還犧牲了平等和公正。

大城市病要怎麼治?這還要從城市病的根源開始說起。

“怪你太過美麗”

「剖析」反磁力城市:“大城市病”的藥方,用錯了也致命!

城市就好像是個巨大的“磁場”,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自然資源是最重要的生存資源,靠近山川河流等優越自然資源的村鎮容易吸引周邊的人口聚集,發展為大城鎮。如今,城市的吸引力包括了更多方面,從基礎的城市建設,到中心城市的規模效益、市場效益、信息效益,人才效益、設施效益等。一個完善的城市城市會向外放射出強烈的磁力,吸引著周圍眾多的人力與資源。一旦被吸引到城市裡來,便會被磁化,從而與城市原本擁有的人才與資源一起放射出更強烈的磁力。久而久之,城市規模會越來越大,這也是當今世界上最發達的城市都是超大規模的城市的原因。

然而,大城市病的產生正是因為城市過於“誘人”。對比人口的增長速度,城市建設、資源增長速度較慢,因此一旦有大量的人口湧入城市,城市原本的平衡格局被打破,就會出現大城市病,病徵包括交通擁擠、住房困難、環境惡化、教育醫療資源緊張等,進而影響城市人的心理,“逃離北上廣”正是這一負反饋的體現。

城市不發展不建設當然不行,建設得“太美好”又會有各種問題,如何解決大城市病呢?

距離產生的不是美,而是成本

「剖析」反磁力城市:“大城市病”的藥方,用錯了也致命!

說到底,城市的人口數量必須與規模、資源數相匹配。當人口數量增長過快時,就需要有一個新的聚集區來消化新增長的人口,進而發展為新的城市。這就是“反磁力城市”,也是近年來我國多個城市積極發展建設“飛地園區”、“新城”的原因。但為何這些園區和新城的發展多年來一直都不成規模,無法起到紓解中心城市壓力的作用呢?一個重要而常常被忽視的因素是,市場經濟機制下人的行為意願。

「剖析」反磁力城市:“大城市病”的藥方,用錯了也致命!

以上海為例,上海是即為典型的單一中心結構城市,截止到2017年底,上海中心城區中,虹口、黃浦、靜安三個區的人口密度值在3萬人/平方公里上下,其中虹口區更是達到了3.6萬人/平方公里。與此同時,郊區的人口密度大多在3000人/平方以下,其中崇明僅592人/平方公里。曾有機構對上海中心城區即外環線以內的區及寶山、閔行和浦東新區的外環線以內部分居民進行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68%的被調查者不願去新城居住,這其中有75.7%的人認為新城與市中心的交通聯繫不便,其它的6個被提及的重要原因分別是新城購物不方便、遠離親友、子女教育設施不理想、文娛設施不足、醫療條件差和就業機會少。直白地說,空間距離增加了新城居民獲取服務和信息的成本。

中鄴觀點:先“反磁力”才能是“城市”

「剖析」反磁力城市:“大城市病”的藥方,用錯了也致命!

回過頭來看“飛地園區”和“新城”,大部分都在遠離中心城市、配套未完善、資源較貧瘠的地方,由區政府開發、市級機關分頭管理。行政上的不統一導致新城和主城之間缺乏政策合力:市民們常常會看到郊區的某個區域為定義為“新城”,但工業、大學、高等級醫療機構乃至經濟適用房的郊遷,都沒有很好地考慮向重點新城傾斜。

有的城市甚至選擇了多個區域作為新城的發展地點,沒有針對性地進行資源聚焦,導致資源過於分散,無法形成有效的規模放大效應。諸如此類的案例見得多了,“新城”在人們心中更多地變成了一個政策概念,而不是一個全新的宜居地。

“反磁力城市”的前提是“反磁力”,也就是新城必須具有抵抗中心城市磁力的能量。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必須讓新城的各項功能齊全,並且具備相對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尤其在某些經濟較發達、產業較密集的城市發展的新城,需要有為周邊的經濟體服務的能力。具體到行動上,就是針對性地對新區增加投入、推進體制創新和政策方面的支持,使其交通更便捷、設施更完善、環境更美好,吸引更多的人到新區就業和居住,吸納各種要素向這裡聚集,讓“新城”成為真正的宜居宜產的城市,而不是隻是政策導向下的搖搖欲墜的風向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