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委常委、組織部長楊東奇到鄆城調研“第一書記”扶貧工作

山東省委常委、組織部長楊東奇到鄆城調研“第一書記”扶貧工作 山河網訊:5月4日上午9時,晴空萬里,初夏的微風和煦撩人。中共山東省委常委、組織部長楊東奇在中共菏澤市委書記孫愛軍、鄆城縣委書記劉文林、縣長谷永強的陪同下,來到鄆城縣郭屯鎮省派“第一書記”幫扶村魏樓村調研、考察 “第一書記”幫扶工作。

魏樓村位於鄆城縣郭屯鎮南部,全村221戶、680人、1250畝耕地,是省級貧困村。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魏樓村就開始了瓜菜種植。隨著經濟的發展,魏樓村的瓜菜種植也由露地種植逐漸轉向設施種植,一些村民由此走向了致富路。

2015年3月,省檢察院選派的“第一書記”駐村後,通過走訪、調查,把幫扶的支撐點放在了魏樓村種植瓜菜的傳統優勢上,依託中央、省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在傳統種植的基礎上,上檔次,上規模,積極打造無公害瓜菜基地,創建產業品牌。利用國家扶貧資金100萬元,流轉土地80畝,建起了55個鋼架結構、棚內面積670平方米的早春大拱棚;利用省扶貧資金30萬元,流轉土地16畝,建起了4個鋼架結構、棚內面積1500平方米的冬暖式日光大棚,為實現蔬菜生產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建起的四個鋼架結構的冬暖式大棚,以每年每個大棚1萬元的租金,租給有技術、有能力的種菜戶,年收入在4萬元左右。建起的55個早春大棚,每個棚的建設成本17000元,為了減輕貧困戶的經濟負擔,以每個大棚4000元的租金分租給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種植。貧困戶在種植大棚蔬菜期間,只交土地租金(每畝1200元),不再負擔任何費用。在技術上,村裡負責統一培訓,統一指導;在銷售上則依託村內的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

貧困戶當中有的不能種植大棚蔬菜,有的貧困戶喪失了勞動能力,但所收取的26萬的蔬菜大棚租金,根據貧困戶的意願,用於對養殖、小微企業、無勞動能力貧困戶的幫扶。

楊東奇、孫愛軍一邊聽著來自省檢察院“第一書記”崔劍鋒的彙報,一邊走進蔬菜大棚同菜農交流。當看到一片片茂盛的西瓜秧上綴滿了一個個西瓜,一排排蔬菜大棚望不到邊時,楊東奇對魏樓村“項目+扶貧+基地+品牌”的幫扶模式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10時許,楊東奇又來到郭屯鎮七陵碑村,當他看到在“第一書記”金佔龍的幫扶下七陵碑村新建起的文化廣場、剛安裝的健身器材、新建的村委大院時,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當聽說七陵碑村內道路實現了戶戶通、投資55萬元建起了85畝的“鄉村遊蘋果採摘園”、幫助村民建起了藤編廠安置了30多個貧困人口就業時,他高興地走進了藤編廠。楊東奇仔細地瞭解搞編織村民的收入情況, 34歲的村民孫玉冉向省、市委領導介紹“技術熟練的人每天能收入五、六十元,手慢點的人每天也能掙到四十元左右”時,楊東奇頻頻點點頭: “不錯、不錯,黨的精準扶貧政策就是要使每一個貧困戶儘快與大家一起,共同奔向小康路。”

一路交談,一路詢問,一路留下省委領導和市委領導對精準扶貧工作的關懷和期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