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恆公之死

齊桓公(公元前716—前643年)春秋時齊國國君(前685—前643在位),呂氏,名小白。僖公三子,襄公之弟,齊國第十六代君主。任用管仲改革,選賢任能,加強武備,發展生產。號召“尊王攘夷”,助燕敗北戎,援救邢、衛,阻止狄族進攻中原,國力強盛。聯合中原各國攻楚之盟國蔡,與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會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內亂,多次會盟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周莊王十二年(前685年)即位為君,率軍擊敗助公子糾爭奪君位的魯軍於乾時(今山東桓臺南),穩固了統治地位。納大夫鮑叔牙之諫,釋怨於政敵管仲,以其賢能重用為主政大夫。次年,不聽管仲之勸,過高估計齊國軍事實力,發兵攻魯,被魯軍擊敗於長勺(今曲阜北,一說今萊蕪東北)。繼又聯合宋國攻魯,亦無功而還。遂採納管仲提出的先內後外,富國強兵,以實力求霸的方略,推行經濟、政治、軍事改革,增強戰爭潛力。同時,出兵攻滅近鄰小國,多次與諸侯會盟,用“輕其幣而重其禮”(《國語·齊語》)的外交手段控制諸侯,至周僖王三年(前679年),霸業始成。鑑於“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公羊傳·僖公四年》)的形勢,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於周惠王十四年(前663年)率軍大破山戎,解燕國之危,進擊令支、孤竹,獲勝而還。此後出兵擊敗狄人,救邢於危難,助衛復國。 二十一年,率八國之師擊破蔡軍,進而伐楚,因見楚抵抗決心甚堅, 齊桓公

乃於召陵(今河南郾城東)之會中,按兵修禮,假周王之命責楚,與楚妥協。後與諸侯平定王室內亂,多次抗擊戎人擾周。周襄王二年(前651年),與周王卿士及諸侯會盟於葵丘,將霸業推向鼎盛。齊桓公在位四十三年,糾合諸侯凡二十六次。晚年信任豎刁、易牙、開方等佞臣,管仲病重時,曾警告桓公,說他死後一定要驅逐豎刁等3人出宮,不然3人必然為亂。管仲死後,齊桓公聽從管仲之言逐3人出宮。但離開小人,桓公食不甘味,於是桓公復召3人回宮。其時,齊桓公年事已高,已面臨立儲之事。豎刁、易牙、開方極力主張立長子。後來齊桓公生病,豎刁、易牙他們為了矯託王命把王宮用高牆圍起,只留一個小洞,桓公飲食,全靠小太監從洞裡送入。並很快連飯也不送了,桓公在飢渴中悲慘死去。桓公死後,眾公子忙於爭奪王位,直到67日後才在老臣的建議下發喪,其時,桓公之屍已腐爛不堪,蟲蛆爬出戶外,惡臭難聞。齊國霸業隨之衰落。

齊恆公之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