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提高戰場上的勝率,如何在戰場上選擇適合的冷兵器?

我國傳統武諺是這麼說的,“:劍為百兵之君,刀為百兵之膽,棍為百兵之祖,槍為百兵之王”。這幾句的意思就是,劍是兵器中的君子,古代把劍比喻為君子,劍的文化地位很高,甚至很多朝代佩劍也是分等級的,什麼身份的人佩戴什麼款式的劍都是有規矩的,但是劍的實用價值遠不及文化意義。

若想提高戰場上的勝率,如何在戰場上選擇適合的冷兵器?

刀是所有兵器裡最勇猛絕倫、一往無前的,刀法更注重的就是膽氣,如果畏手畏腳那就發揮不出刀法的精髓。而棍可以說是最早出現的兵器了,早在原始人時期就是用棍棒作為武器了,棍類是最早的兵器技法。但是長槍才是兵器中的王者,長槍既然被稱為百兵之王,這也並不是現代人的以訛傳訛。

若想提高戰場上的勝率,如何在戰場上選擇適合的冷兵器?

▲電影《危城》劇照

那麼為什麼說長槍是百兵之王,別的兵器碰到長槍就會失敗呢?這是因為在同長度的武器裡,長槍的重量是最輕的。

若想提高戰場上的勝率,如何在戰場上選擇適合的冷兵器?

▲電視劇《隋唐演義》劇照

而過重的重量導致攻擊溢出,無論是十斤還是一百斤的武器,真掄圓了砸過去,慣性勢能決定了誰也擋不住。都一樣是打中就被砸死,那麼多餘的重量完全是毫無必要。

若想提高戰場上的勝率,如何在戰場上選擇適合的冷兵器?

而長槍在同長度武器中最輕,就代表著出手速度最快。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長槍一點都不輕。但實際上,除去及其個別的,諸如鐵槍王彥章這種不走尋常路的個例外,從常例來說傳統長槍是很輕的。

若想提高戰場上的勝率,如何在戰場上選擇適合的冷兵器?

▲電影《危城》劇照

而“槍頭不過兩”這個說法,在我國很多的古籍中都有提及。比如清代包世臣的所著的《齊民四術》 :“凡槍刃宜利,有脊闊徑寸而上下殺之,長不過二寸,重不過一兩。”

若想提高戰場上的勝率,如何在戰場上選擇適合的冷兵器?

在所有的近戰冷兵器中,永恆不變的真理就是一寸長一寸強,因為武器更長就意味著更早攻擊到對方,在你能攻擊到對方的距離上,對方攻擊不到你。很多沒有真實對抗過的人都會跑來說,長槍只要近身就發揮不出來了。但實際上,更長的武器只要運用得當,對方很難近身,想近身的難度實在非常大。

若想提高戰場上的勝率,如何在戰場上選擇適合的冷兵器?

短兵器和長兵器的容錯率完全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所以一寸長一寸強的後半句就叫一寸短一寸險。

若想提高戰場上的勝率,如何在戰場上選擇適合的冷兵器?

長槍一直被戲稱為沒朋友的武器,因為使用長槍來對抗的人,根本沒人願意用其他武器來跟他對抗,太吃虧了,長槍只能用長槍來對抗。這個在明末清初的那位能打又能寫的、寫《手臂錄》的吳殳就有過吐槽:“每見單刀高手,平日侈言破槍,及至赴敵,莫不驚槍而往,則其實用可知矣!”

若想提高戰場上的勝率,如何在戰場上選擇適合的冷兵器?

▲《繡春刀》劇照

但是再厲害的兵器也要看是誰用,一說槍為百兵之王,不少鍵盤兵器研究者都喜歡拿倭寇的例子試圖證明長刀比長槍更厲害,而戚繼光的《紀效新書》確實有這方面的記載:“彼以此跳舞光閃而前,我兵已奪氣矣。倭喜躍,一進足則丈餘,刀長五尺,則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難接,長器不捷,遭之者身多兩斷。”

若想提高戰場上的勝率,如何在戰場上選擇適合的冷兵器?

▲《蕩寇風雲》劇照

但這種戰例實際上是由於訓練程度差距過大造成的,在明代實行的是軍戶制,而軍戶的地位低下,明中後期武備廢弛,軍戶們一年也難以訓練幾次,硬被拉去作戰,上戰場看到對手立刻轉身就跑已經是軍戶們的慣例了。

若想提高戰場上的勝率,如何在戰場上選擇適合的冷兵器?

▲戚繼光的鴛鴦陣

不過所有兵器都有自身侷限,長槍並不適合轉身舉槍都不便的狹窄地形、室內地形,正因如此才有其他兵器的發揮場合。但是在絕大多數環境下,訓練差距不大的情況下,長槍無論是單挑還是集群作戰,別的單一兵器根本無法與長槍對抗。

對刀劍感興趣可以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