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中藥方劑之疏肝理氣方

乾貨 | 中藥方劑之疏肝理氣方

乾貨|中藥方劑之疏肝理氣方


通常,我們理解的疏肝理氣就是疏散肝氣鬱結的治法,按中醫五行而論,我們知道肝屬五行中的木而性喜條達,主疏洩,為藏血之髒,設若情志不遂,肝木失於條達,肝體失於柔和,以致肝氣橫逆、鬱結,呈現種種病變,疏肝理氣具有疏理肝臟氣機,恢復肝臟功能的作用。肝氣鬱結表現為兩脅脹痛,胸悶不舒或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脘腹脹滿,腸鳴腹痛;婦女可見月經不調,乳房脹痛,痛經等。常用藥物有柴胡、白芍、枳殼、香附、鬱金、元胡、陳皮等。臨床注意事項:使用疏肝理氣應注意掌握鬱結之主證。疏散之品久用易傷氣陰,故臨床兼見血虧氣虛者,須與養血益氣藥合用。

通過藥智中藥方劑數據庫功能組織查詢“疏肝理氣”,共查詢到含有疏肝理氣的中藥方劑有23條,小編整理編輯後把乾貨直接分享給大家,歡迎大家轉發收藏。

一、柴胡疏肝散

規範名:柴胡舒肝散、柴胡疏肝湯

出處:《準繩•類方》卷四引《統旨》

處方:柴胡2錢,陳皮(醋炒)2錢,川芎1錢半,芍藥1錢半,枳殼(麩炒)1錢半,甘草(炙)5分,香附1錢半。

主治:疏肝理氣。主治因怒氣鬱而脅痛,寒熱往來,痛而脹悶,不得俯仰,喜太息,脈弦。現用於神經官能症、中耳炎等。脅肋疼痛。肝實脅痛,不得轉側,喜太息。

用法用量:柴胡舒肝散(《驗方新編》卷五)、柴胡疏肝湯(《不知醫必要》卷二)。

名家論述:①《景嶽全書》:柴胡、芍藥以和肝解鬱為主;香附、枳殼、陳皮以理氣滯;川芎以活其血;甘草以和中緩痛。②《謙齋醫學講稿》:本方即四逆散加川芎、香附和血理氣,治療脅痛,寒熱往來,專以疏肝為目的。用柴胡、枳殼、香附理氣為主,白芍、川芎和血為佐,再用甘草以緩之,系疏肝的正法,可謂善於運用古方。

二、導氣湯

出處:《醫方集解》

處方:川楝子12克,木香9克,茴香6克,吳茱萸3克(湯泡)。

主治:疏肝理氣,散寒止痛。主治寒疝疼痛,或囊冷結硬如石,或牽引睪丸而痛。

用法用量:長流水煎服。

備註:本方所治寒疝,由肝經氣滯,陰寒凝聚所致。方中川楝子苦寒,入肝舒筋,又導小腸、膀胱之熱從小便下行,是為方中主藥;木香升降諸氣,通利三焦,疏肝而和脾,茴香入腎與膀胱,暖丹田而除冷氣,吳茱萸行肝腎氣分,燥溼而除寒,三味合用,能宜通肝氣,通,利小便,燥溼除寒,配合主藥,共成疏肝理氣,散寒止痛之效。

三、複方大柴胡湯

處方:柴胡,黃芩,川楝子,延胡索,白芍藥,生大黃(後下)各9克,枳殼,木香,生甘草各6克,蒲公英15克。

主治:疏肝理氣,清熱解毒,通裡攻下。治潰瘍病急性穿孔第二期,從氣血鬱閉證轉化為裡實熱證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首劑由胃管注入,以後每日一劑或兩劑,晚上服或早晚分服。也可製成沖劑,用溫開水沖服。若腹腔感染重者,加金銀花、連翹等;便秘,加芒消;瘀血重者,加桃紅、紅花、生蒲黃、川芎等。

四、平肝流氣飲

出處:《萬病回春》卷五

處方:當歸3克(酒洗),白芍1.2克(酒炒),川芎1.8克,橘皮3克(鹽湯洗),茯苓3克(去皮),半夏(姜制)、青皮各1.8克(醋炒),黃連2.4克(酒炒),柴胡2.1克,香附2.4克(童便浸,炒),厚朴2.1克(薑汁炒),梔子2.4克(鹽水拌炒),甘草1.2克(炙,去皮),吳茱萸1.2克(煮三次,去水,炒)。

炮製上銼一劑。

主治:疏肝理氣,養血活血。治脅痛。

用法用量:加生薑3片,水煎,空腹時熱服。

五、柴胡蚤休湯

處方:炒柴胡10克,蚤休15克,茯苓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茜草10克,當歸10克,鬱金10克,制香附10克,黃芩15克,莪術15克,全瓜蔞20克,生鱉甲20克,虎杖20克,甘草10克。

主治: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主治氣滯血瘀。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六、佛手柑飲

出處:《食物中藥與便方》

處方:佛手柑15克,白糖適量。

炮製將佛手柑15克,白糖適量,泡茶。或將佛手柑與粳米煮粥,常食效果相同。

主治:醒脾開胃,疏肝理氣。

用法用量:每日服數次。

禁忌適用於肝胃氣滯之脘脅脹痛者。陰虛五心煩熱者不宜食。

七、複方紅藤煎

出處:李樹人方

處方:紅藤30-60克,乳香6克,紫花地丁30克,連翹10-15克,玄胡索10克,沒藥6克,大黃10-15克,丹皮10克,金銀花15-20克,枳殼10-15克,赤芍15克,生甘草5克。

主治:清熱解毒,通裡攻下,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主治熱毒熾盛,蘊結腸腑,氣滯血瘀。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八、加味瓜蔞湯

出處:曾廣盛方

處方:當歸12克,瓜蔞30克,乳香3克,沒藥3克,甘草3克,橘核15克,荔核15克。

主治: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主治氣血不足,肝氣鬱結,經脈瘀阻。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九、甲瘤湯

出處:李冠澤方

處方:柴胡10克,青皮6克,甲珠10克,當歸12克,夏枯草12克,皂刺10克,殭蠶6克,海藻12克,浙貝10克,法半夏6克。

主治:疏肝理氣,和血散結。主治痰氣結聚。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十、解肝煎

規範名:解恨煎(《筆花醫鏡》)。

出處:《景嶽全書》卷五十一

處方:陳皮、半夏、厚朴、茯苓各45克,蘇葉、芍藥各3克,砂仁2.1克。

主治:疏肝理氣,化溼暢中。治暴怒仿肝,氣逆脹滿者。

用法用量:水300毫升,加生薑3~5片,煎服。如脅肋脹痛,加白芥子3克,如胸膈氣滯,加枳殼、香附,藿香。

十一、利膽排石湯

出處:姜春華方

處方:制大黃9克,枳實9克,虎杖15克,鬱金15克,金錢草30克。

主治:疏肝理氣,利膽排石。主治溼熱內蘊,積久成石。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十二、清膽化石湯

出處:翁恭方

處方:柴胡6克,鵝不食草15克,延胡6克,金錢草15克,金鈴子10克,黃芩9克,鬱金6克,通草3克,蒲公英12克,北茵陳15克。

主治:疏肝理氣,清熱化滯,利膽排石。主治肝氣鬱結,木鬱化火。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十三、乳核飲

出處:吳熙方

處方:柴胡12克,白芍12克,香附12克,鬱金12克,青皮9克,丹參9克,三稜9克,生牡蠣30克(先煎),白花蛇舌草15克,夏枯草30克,黃芪15克。

主治: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消痰散結。主氣滯血瘀,氣阻痰凝。(乳腺增生)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十四、疏肝和胃湯

出處:王兆松方

處方:柴胡10克,瓜蔞仁15克,川連10克,枳殼10克,木香15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草豆蔻10克,半夏15克,榔片10克,萊菔子10克,黃芩10克。

主治:疏肝理氣,和胃散寒。主治肝鬱胃寒。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十五、疏肝解鬱活血湯

出處:陳南揚方

處方:柴胡10克,枳實10克,白芍10克,制香附10克,廣鬱金10克,玄胡索10克,甘草6克,炙乳香5克。

主治:疏肝理氣解鬱,活血化瘀止痛。主治肝鬱氣滯,絡脈瘀阻。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十六、疏肝解鬱湯

處方:香附9克,青皮、柴胡、鬱金各6克,丹參12克,川芎4.5克,紅澤蘭12克,延胡、金鈴炭各6克。

主治:疏肝理氣,活血調經。治肝鬱氣滯,經行不暢,色淡紅,量少,間有血塊,胸脅脹滿,有時噯氣,舌苔黃,脈弦者。

用法用量:水煎,溫服。

十七、疏肝散

出處:《症因脈治》卷三

處方:柴胡 蘇梗 青皮 鉤藤 山梔 白芍藥 廣皮 甘草

炮製上藥研為粗末。

主治:疏肝理氣。治惱怒傷肝,肝火怫逆,不能眠臥。

用法用量:水煎服。

十八、疏土湯

出處:《辨證錄》卷四

處方:白朮 茯苓各30克 肉桂0.9克 柴胡1.5克 白芍9克 枳殼0.9克 半夏1.5克

主治:疏肝理氣,健脾化痰。治心腹飽滿作脹,時或腸鳴,數欲大便,甚則心疼,兩脅填實,為嘔為吐,或吐痰涎,或嘔清水,或瀉利暴注,以致兩足跗腫,漸漸身亦腫大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四劑愈。

十九、調神攻堅湯

出處:劉紹武方

處方:柴胡15克,黃芩15克,蘇子30克,黨參30克,夏枯草30克,王不留行90克,牡蠣30克,瓜蔞30克,石膏30克,陳皮30克,白芍30克,川椒5克,甘草6克,大棗10枚。

主治:疏肝理氣,攻堅破瘀。主治肝鬱氣滯。(乳腺癌)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二十、通氣散

出處:《醫林改錯》捲上

處方:柴胡 香附各30克 川芎15克

炮製研末。

主治:疏肝理氣。治肝鬱氣滯,耳聾不聞雷聲。

用法用量:每用9克,開水沖服,早、晚各二次。

備註:方中玄胡,《外科樞要》作“玄參”。

二十一、逍遙蔞貝散

出處:《中醫外科學》

處方:柴胡、當歸、白芍、茯苓、白朮、瓜蔞、貝母、半夏、南星、生牡蠣、山慈姑。

主治:疏肝理氣,化痰散結。治乳癖,瘰癧,乳癌初起。

用法用量:水煎服。

二十二、消癧湯

出處:《貴陽中醫學學報》

處方:柴胡9克,白芍9克,青皮9克,陳皮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白芥子9克,香附9克,莪術9克,牡蠣15克,瓜蔞12克。

主治:疏肝理氣,化痰軟堅。主治肝鬱痰結。(前列腺肥大)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二十三、一貫煎

出處:《柳州醫話》(清·魏之琇)

處方:北沙參10克,麥冬10克,當歸10克,生地黃30克,杞子12克,川楝子5克。

主治:滋養肝腎,疏肝理氣。治肝腎陰虛,肝氣不舒。胸脘脅痛,噯氣吞酸,咽乾口燥,舌紅少津,脈弦細弱。現用於胃潰瘍、胃炎、慢性肝炎、肋間神經痛、高血壓、神經官能症等屬肝腎陰虛者。

用法用量:水煎,去渣溫服。口苦幹燥者,加黃連。

禁忌有停痰積飲的息者忌服。

備註:方中重用生地滋陰養血以補肝腎為君;沙參、麥冬、當歸、枸杞子配合君藥滋陰養血生津以柔肝為臣;更用少量川子疏洩肝氣為佐、使。共奏滋陰疏肝之功。

以上方劑只是疏肝理氣方劑中的部分方劑,且方劑之選取了部分出處的內容,更多出處的疏肝理氣方劑可進入中藥方劑數據庫進行查詢篩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