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家統一了三國,卻為何只37年就滅亡了?

公元279年,是值得紀念的一年,這一年晉武帝司馬炎滅亡了吳國,從東漢末年開始的持續了100多年的亂世終於結束了,紛亂的中國又走向了統一。

可這次的統一僅僅持續了37年便再次被混亂所替代,其實從晉朝建立之初,滅亡的種子就已經埋下了。

司馬家統一了三國,卻為何只37年就滅亡了?

司馬炎的皇位是曹家禪讓給他的,並不是他們司馬家一刀一槍打出來的,這就是所謂的得國不正。

這可不僅僅是嘴上說說而已,得國不正,一方面造成中央威望不夠,缺乏對地方的強有力的控制,地方對中央缺乏向心力,凝聚力,你能逼迫原來的皇帝讓位,我為什麼就不能取你代之。

司馬家統一了三國,卻為何只37年就滅亡了?

另一方面禪讓得到的國家,雖然避免了刀兵之亂,輕而易舉的繼承了上一個王朝的土地,人口等,但是上一個王朝的積弊,矛盾同樣也流傳了下來。由於社會結構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失去了底層改革的機會。

就像是近代老蔣名義上統一了全國,可是他都是通過“兼併收購”得來的,全國各地依舊是山頭林立,派系紛爭。

司馬家統一了三國,卻為何只37年就滅亡了?

同時禪讓得到的國家要想得到官僚和地方勢力的支持免不了要在利益方面做出妥協,而且晉武帝為了安撫吳蜀兩國,滅國之後並沒有進行大範圍的階層調整和清洗,原來的官僚和地方勢力都被保留了下來

因此本地曹魏的舊有勢力,孫吳,蜀漢的世家豪強統統保留了下來,

新的制度推行阻力重重。

戶調式推行失敗

司馬家統一了三國,卻為何只37年就滅亡了?

本來晉武帝制定的戶調式制度,在當時來說是比較完美的。

其中的佔田制,把人口按照年齡性別分組,國家層面承認每個人對土地的所有權,同時規定了每畝田的稅率,如果推行成功,農民將從地方豪強的僱傭中解放出來,收歸中央,將會極大促進經濟發展。

司馬家統一了三國,卻為何只37年就滅亡了?

品官佔田蔭客制,一方面保障了貴族官僚們的經濟特權,爭取到該階層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對他們的特權進行了限制,防止該階層過度擴張,影響中央財政,進而左右中央政權。

但是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各大地主豪強根本不理睬中央那一套,極力反對農民佔有耕地。新政策無法推行,生產力解放不出來,雖然是改朝換代了,對於底層的人民來講絲毫沒有變化,原來的地主還是地主,自己依舊是佃農,土地兼併愈演愈烈。

分封制適得其反

司馬家統一了三國,卻為何只37年就滅亡了?

為了抑制地方勢力,晉武帝司馬炎重新上馬了分封制,將他祖父司馬懿以下的司馬宗室都封為王,並且准許王國自建軍隊,結果我們都知道,司馬炎死後沒多久就發生了“八王之亂”,分封的諸王非但沒有成為帝國屏障,反而加速了帝國的滅亡。

君主缺乏雄才大略

司馬家統一了三國,卻為何只37年就滅亡了?

晉武帝晚年沉溺於聲色犬馬之中,缺乏對於改革的堅定執行。著名的典故羊車望幸就出自晉武帝。他後宮妃嬪眾多,據說有近萬人,因此,每天晚上到底要臨幸哪個妃子,就成為一個讓他十分頭疼的問題。於是他想出一個辦法,就是坐著羊車,讓羊在宮苑裡隨意行走,羊車停在哪裡他就在哪裡寵幸嬪妃。於是有個宮人便把竹枝插在門上,把鹽水灑在地上,羊因為喜歡鹽水的味道,停下吃食,於是羊車就停在她的宮門口。

司馬家統一了三國,卻為何只37年就滅亡了?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某些方面付出太多,其他方面自然就照顧不到了,最終晉武帝臨死前連託孤的重臣都找不到,自己的兒子晉惠帝基本就是個傻子,可是他卻一直下不了決心廢除太子。

這樣一個政權,政令不通,地方豪強勢力強大,各路藩王擁兵自重,前任君主缺乏雄才,繼任君主傻子一個,能維持37年已經不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